“垃圾桶是国际学院的学生倒垃圾的,垃圾桶咋不放外头呢,那也有个垃圾桶,一点规矩都不懂。”据顶端新闻报道,近日,西安某大学一学生将垃圾扔到留学生宿舍门口的垃圾桶内,遭到保安怒斥,引发社会关注。对此,涉事学校工作人员表示:“这个确实不合适,我们马上联系校区的负责人,将这个事情落实一下,对相关人员批评教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垃圾桶是校园内的基本公共设施,师生在路过时随手扔掉废弃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正如不少网友吐槽的:扔个垃圾而已,至于吗?涉事保安非要“死磕”该扔进哪个桶,的确有小题大做之嫌。即便出于设施管理方便等考量,这位保安也本可以用平和友好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沟通,而不是用傲慢的态度怒斥对方。
对于此事的是非曲直,还有待更细致的调查,它可能与学校具体的管理要求、涉事保安的认知误区和工作态度等有关。由此引发的一个更具普遍意义的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学校如何通过人性化管理,营造包容开放的校园环境,打破各类有形无形的交流障碍?
人文交流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过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自然过程。在推动文化交流“破冰”方面,学校可以发挥不小的作用。对留学生来说,他们初来乍到,面对不同的文化和崭新的环境,难免有些生疏,略显拘谨,有时想与中国学生进行深度交流,了解中国文化,却不知如何更好融入他们。而对中国学生而言,出于语言差异和文化陌生感,有时也缺乏与外国留学生建立深厚友谊的机会。笔者上大学时,课堂上就有几位留学生,一学期下来,总共都没有与他们说过几句话,回想起来,也有些遗憾。
不同民族和文化间有各具特色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学生间彼此邀请,尝尝各自的本土美食,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组织文娱活动,在公共空间聊聊天、喝喝茶,是彼此了解、建立友谊的过程。如果管理过于严苛,连扔个垃圾都要特意区分,不仅会给日常交往制造障碍,还可能给学生传递不鼓励人文交流的错误信号。这些带有区别“暗示”的管理细节,也许单独看起来问题不大,但宏观来看,却关乎校园作为一个人文社区的整体风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大学招收留学生的初衷,是增进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校方在进行管理时,还需有意识地创造平等、友好、开放的交流氛围,让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充分沟通,从容地展开思想碰撞。
比如,上课时,老师可以通过设置小组讨论、个人展示等环节,鼓励留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中,增进彼此了解。周末期间,辅导员可以积极组织文艺市集、体育活动等,为同学间的深入沟通制造契机。在对保安、宿舍管理员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时,也有必要将包容开放的整体理念充分传达,避免类似“留学生垃圾桶专用”等人为制造的隔阂。
通过这些大大小小的细节,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校园自由开放的氛围,人文交流也会更为顺畅。
撰文/任冠青
编辑/黄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22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