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2023年“丝路”中国高校排名50强》见诸网络。众所周知,我国比较权威的大学排名主要有:
软科中国大学排行榜,校友会中国大学排行榜,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国教科评价网中国大学排行榜,CUWR中国大学排行榜,GDI中国大学排行榜,高准中国大学排行榜,易度中国大学排行榜。如今,“丝路”中国高校排名”源于何处呢,这是网友十分关心的问题。
“丝路”中国高校排名是否会“搅动中国大学排名的一池春水”,这也是网友们、老师们、家长们和学子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从《2023年“丝路”中国高校排名50强》来看,清华大学当仁不让,继续排名第一位。浙江大学作为规模大、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高校,排在第二位。而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这两所上海市985高校的“双子星座”,分别排名第三位和第四位。
万众瞩目的北京大学,居然只排在第五位,这是什么“神操作”呢。作为文科类高校中的佼佼者——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六位。同样以文科见长的南京大学,排名第七位。
其实,北京大学在中国大学的排名落后于浙江大学等强校,已经有过先例。比如:在《武书连2023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上,浙江大学排名全国第二位,北京大学排名第三位。
从《武书连2023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的得分情况看,清华大学的得分是102.84分,浙江大学的得分是87.70分,北京大学的得分是86.54分。清华大学比浙江大学的得分高15.14分,比北京大学的得分高16.30分。
相反,理工科强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分别排名第八位至第十三位。
尤其是华中科技大学排名第十三位,武汉大学排名第十七位,这是湖北省高等教育人士最不愿意看到的排行榜。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在软科中国大学排行榜、校友会中国大学排行榜、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国科教评价网上的排名均进入了前十位。
尤其是华中科技大学,在校友会中国大学排行榜上,最好的排名达到了全国第五位。超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历史强校,令很多“网喷”“怒不可遏”,引起了许多吐槽。
看来,校友会中国大学排行榜、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国科教评价网等中国大学排名,虽然都有自己的排名体系和排名评分标准,但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这些排名结果,很难服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排名第二十三位,超过了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兰州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14所985工程大学,包括中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这样的理工科强校。
而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苏州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等211工程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也榜上有名,与985工程大学“混搭”,十分令人不解。
更为奇葩的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既排在第二十七位,也排在第四十三位。山西大学既排名第四十位,也排名第五十位。这种低级错误,均在《2023年“丝路”中国高校排名50强》上出现。
这么看来,《2023年“丝路”中国高校排名50强》显然是一个错误百出,秩序混乱,标准错误,不被网友们认可的彻头彻尾的“野榜”。
中国大学排名一直是众多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风向标。随着社会的发展,排名的种类和数量也日益增多,包括软科、校友会、武书连、中国科教评价网、GDI、高绩等众多排名机构。那么,作为理性的网友们,还有老师们、家长们和考生们,如何正确看待这些排名呢?
第一,我们需要了解排名背后的数据支撑。
这些排名机构的数据来源各有不同,有的基于公开信息,有的则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采集。虽然数据来源不同,但它们都是基于一定的评价指标和权重进行计算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第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排名中的亮点和不足。
在排名中,一些指标可能更能反映学校的综合实力,如软科排名中的“高端人才数”、“科研成果”等指标,而另一些指标可能更侧重于学校的学科实力,如中国科教评价网排名中的“学科水平”等指标。因此,在比较不同排名时,我们需要结合其评价指标和权重进行综合分析。
第三,我们需要明确排名的实际应用和价值。
排名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帮助我们了解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学科水平,也可以帮助考生和家长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但是,我们不能过分依赖排名,更不能将其作为衡量学校质量的唯一标准。
第四,我们还需要关注排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排名机构在制定评价指标和权重时,需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确保排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排名机构的公正性和独立性,避免因利益关系等因素影响排名的客观性。
总之,中国大学排名虽然不是衡量学校质量的唯一标准,但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在关注排名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理性态度,结合实际情况和个人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和选择。
此外,我们更应关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看到我国高校在科研领域、教育教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23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