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是现在最火的话题了。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打得你死我活,让人意外的是美国的大学里却正在进行着一点儿也不亚于巴以冲突的撕裂。
有报道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持不同见解的两派发生对峙,这里已经完全脱离了言辞的激烈批评,哥大封锁了校园。
同样的事情也在美国其他的大学上演,如哈弗大学的情况比哥大也好不到哪儿去。
这些学生组成不同的团体,有的谴责哈马斯,有的谴责以色列,有的谴责所有暴力,它们见解不一,但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愤青。
说到愤青这个词,有必要做个说明,愤青的原意是愤怒青年,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欧洲对那个时代左翼青年的称呼。
但现在的情况是,愤青早已经是超出国界的群体,他们被认为是偏激、愤世的代名词。
它们普遍认知并不成熟,容易受到各种蛊惑。
在中国,愤青往往被认为是文化教育水平低,认知不够的青年群体。
但这次在美国大学校园里发生的事情则说明了一点,愤青和教育文化水平的关系并不大,这只是特定的年龄阶段必然产生的社会事物。
美国这些名校里的学生可以说得上是社会精英群体,但他们的表现却是极端和分裂的。
没有问题制造问题也要内耗下去,要不然这些精力旺盛的青年人就会无处释放。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愤青这个词开始和偏激、中二等词汇列在了一起,成了带有贬义色彩的词汇。
其实,我们在说美国社会分裂的同时,中国的情况也是差不多的,自从巴以冲突开始,有些人便开始选边站队,有人可能都还分不清巴勒斯坦和巴基斯坦,更分不清哈马斯和海马斯,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站队。
虽然他们中有的人不知道巴勒斯坦离它们有几十里还是几百里,更不知道那个地方是一个乡还是一个县,但他们的热情却是十分的高涨。
有一个说法是,如果三十岁之前你不愤青那是没有良心,四十岁之后还是愤青那是没有脑子。
从这个说法可以看出愤青是特定年龄段的产物。
但一个最为悲哀的现实是,我们中的不少愤青成功地变成了“愤老”。
“愤老”群体的庞大让人不寒而栗。
也就是说我们还处在一个心智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心智不成熟的社会自然会选择青天大老爷。
愤青不可怕,
愤老令人担忧!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24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