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
Pierre Agostini、Ferenc Krausz和Anne L’Huillier获奖,以表彰他们在阿秒光脉冲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2023年的诺贝尔奖单项奖金为1100万瑞典克朗,相比去年增加了100万瑞典克朗。
近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法国物理学家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国物理学家约翰·弗朗西斯·克劳泽(John F. Clauser)和奥地利物理学家安东·塞林格(Anton Zeilinger)以表彰“用纠缠光子验证了量子不遵循贝尔不等式,开创了量子信息学”。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对我们理解复杂系统的开创性贡献”。一半由美国科学家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和德国科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获得,表彰他们“对地球气候的物理建模、量化可变性和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另一半由意大利科学家乔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获奖,以表彰他“发现了从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统中无序和波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将一半颁给了罗杰·彭罗斯 (Roger Penrose)以表彰其给出的黑洞形成的证明,并成为广义相对论的有力证据。另一半由赖因哈德·根策尔 (Reinhard Genzel)、安德烈娅·盖兹 (Andrea Ghez)共享,表彰他们“在银河系中心发现超高质量高密度物质”。
201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吉姆·皮布尔斯(James Peebles)、瑞士日内瓦大学教授米歇尔·麦耶(Michel Mayor)和日内瓦大学教授迪迪埃·奎洛兹(Didier Queloz)获奖,理由是“他们在天体物理学方面的发现”。
2018年,美国科学家亚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国科学家杰哈·莫罗(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获奖,理由是“在激光物理领域的突破性发明”。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截至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华人获奖最多的领域,共有6位华人科学家获奖。
1956年,31岁的美籍华人李政道和35岁的杨振宁提出“李-杨假说”,并于1957年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因发现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7年,美籍华人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美籍华人崔琦因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2009年,英国华人科学家高锟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作出突破性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
北京时间10月4日17时45分许,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美国科学家Moungi G.Bawendi、Louis E Brus,俄罗斯科学家Alexei l.Ekimov获奖,以表彰他们对量子点的发现和研究。
2023年的诺贝尔奖单项奖金为1100万瑞典克朗,相比去年增加了100万瑞典克朗。
近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单
2022年:美国化学家卡罗琳·贝尔托西(Carolyn R. Bertozzi)、丹麦化学家摩顿·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和美国化学家卡尔·巴里·夏普利斯(K. Barry Sharpless)因在“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研究”方面的贡献,荣获202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2021年:德国科学家Benjamin List和美国科学家David W.C. MacMillan因对“不对称有机催化的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荣获202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2020年:法国科学家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美国科学家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 A. Doudna)因“开发了一种基因组编辑的方法”,荣获20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2019年: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约翰·古迪纳夫教授(John B Goodenough)、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斯坦利·惠廷厄姆教授(M.stanley Whittlingham)和日本化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因在“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荣获201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2018年:加州理工学院科学家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密苏里大学科学家乔治·史密斯(George P. Smith)及剑桥大学MRC分子生物实验室格雷戈里·温特(Sir Gregory P. Winter)因在“肽类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方面作出的贡献,荣获20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关于诺贝尔化学奖的知识
截至2022年,共颁发了114份诺贝尔化学奖,授予191位获奖者。其中,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曾两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分别在1958年和1980年;卡尔·巴里·夏普利斯也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分别在2001年和2022年。
该奖项在1916年,1917年,1919年,1924年,1933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八次未颁奖。正如组委会所说:“如果候选人的贡献没有达到要求,那么奖金就会被保留至第二年。如果第二年仍没有合适的人选,那么,奖金将回流至基金会的初始基金里。”此外,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诺贝尔奖也鲜少颁发。
根据规定,一项诺贝尔奖最多可以颁给两项不同的成就,奖金将均分。而如果一项成就是由2到3个人共同完成,那么奖金将联合授予他们。一份奖金最多由3人分享。
截至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历次颁奖中,有63次为单独获奖者,25次为2人共享,26次为3人共享。
最年轻和最年长的化学奖得主
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让·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他与妻子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居里夫人的女儿)在1935年获得化学奖时仅35岁。
迄今为止,最年长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是约翰·B·古德诺(John B. Goodenough),他在2019年获得化学奖时已经97岁。他是所有奖项类别中最年长的获奖者。
女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截至2022年,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个人中,有8位是女性。这8位女性中有两位被授予了未分享的化学奖,分别是玛丽·居里(Marie Curie)和多萝西·克劳富特(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1911年,玛丽·居里(也被授予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5年,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居里夫人的女儿)
1964年,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2009年,阿达·约纳特
2018年,弗朗西斯·阿诺德
2020年,埃马纽埃尔·卡彭蒂耶、詹妮弗·杜德纳
2022年,卡罗琳·贝尔托西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24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