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编制的尽头是公务员”。
作为“铁饭碗”的公务员确实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所以每年才有几百万人拼命想挤进编制。
虽然成为公务员的途径可能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大概只有三种:
第一条途径,国考,即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考试。由国家部、委、属、总局招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一种方式。招考条件相对比较严格,竞争激烈,上岸率低。国考考试时间相对比较固定:每年10月下旬,考试时间则固定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日。
第二条途径,省考,即是各省公务员考试的简称,是由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及省公务员局组织的公务员招考招录考试,为各省市乡县乡四级机关单位招录公务员。编制隶属于各省,但经省考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员都属于国家公务员。省考时间不定,需关注各地方。
第三条途径,选调生考试。选调生也是公务员的一种,报考条件严格,一般只有当年应届毕业生和服务期满的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西部志愿者)才能报考,尤其是其中的定向选调生,提拔速度也比普通公务员快得多,前途无量。
据最新数据,截至10月24日,报名参加2024年国考的人数已超270万,最热岗位前十名竞争均超1600:1。相比“国考”“省考”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录取率高的选调生的关注度居高不下,成为越来越多应届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首选项。
最近多地定向选调生开始对留学生放开门槛,立即引发热议。
近日,四川发布2024年面向国(境)外留学生选调的公告,共有54所境外院校入围。
而此前,上海率先向国(境)外留学生开放了2024年面向应届大学生的定向选调,73所院校入围,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院校。
北京则向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榜单前100名院校的归国留学生,开放了申请2024年度北京定向选调的资格。
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来,包括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山东、四川、河南、河北、山西在内的多个省级行政区,已经对归国留学生开放了定向选调,
三生认为从吸纳人才方面来看,对留学生放开定向选调生似乎无可厚非,放开定向选调生可以吸引更多海外知名高校留学生回国发展,不但能避免人才流失,为公职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还能满足国内岗位对全球化人才的要求。
但是这一举措的推广,更可能带来两大严重后果。
第一、这一政策可能会违背初衷,最终成为某部分人的“门户私计”
辛弃疾曾疾呼:“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不用翻译相信大家也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其实如今的官二代、烟草三代,石油三代也不遑多让,成为公务员这些人拥有普通人所没有的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内定”的门路可能会越来越窄。
而现在定向选调生对留学生开放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门路”,不像中国的大学,国外的大学名气越大费用越高,下表是整理各国的留学一年费用,这明显不是普通人可以消费的,可能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人才能消费得起的。
而且很多地区对入围高校的标准并不统一,甚至很多海外高校含金量并不如‘211’,其中以新进入2024年QS排名前100的阿德莱德大学、悉尼科技大学为代表,部分入甚至被贴上了“海外硕士考公性价比最高的院校”等标签,难怪网友声称“水硕”也有资格混上选调生?
最后选拔选调生的标准非常宽松,从山西、四川等部分省份的招录公告来看,海外留学生除了院校和文凭以外,对其他方面的要求并不高。相较于经过“中共党员”“学生干部”等要求层层筛选的国内选调生,针对海外选调生的选拔标准似乎显得过于“宽松”,
最终可能导致的后果就是某部分人的“门户私计”了。
第二、留学生或称为国外情报机构的目标,会增加被国外间谍渗透的风险
留学生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也能开阔眼界,但是也同时增加被国外情报机构渗透的风险,因为成为定向选调生很大概率会成为领导干部。
和其他普通公务员不同的是,选调生不仅是公务员身份,更重要的它是培养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重点培养对象,以便今后补充到各级领导干部队伍中去,对留学生开放是定向选调生,而在职位分配方面,分配的单位层级往往较高,集中于县级和市级机关,甚至可以分配到省直机关,也就是说定向选调生很大概率会成为领导干部,甚至是职级比较高的领导干部。
而且的是定向选调生录取比例非常高,与国考1:100的录取比例,省考的1:20的录取比例不同,定向选调生录取比例甚至超过1:2。
数据显示,辽宁省定向选调总人数是800报名人数,录取500人,入编率达到了63%。四川省报名7200人,录取3062人,将近50%的入编率。
这么大概率成为领导干部怎么能不被别人盯上?
结语:
三生认为将留学生纳入定向选调生初心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必须需要相应完整清晰的选拔标准,不能成为某些人的“门路”,更不能成为国外势力渗透的手段。如其将名额给留学生,倒不如扩大选调生的录取范围,给其他国人更多的就业机会。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25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