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记者高春霄、郑冬睿、魏梦佳)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际教育学院,29岁的综合办公室工作人员若贺曼正忙碌地处理各种与留学生相关的工作——帮学生排课、联系实习、解答生活学习中各种问题等。
16岁那年,若贺曼从土库曼斯坦来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留学。13年来,他在这里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第七届国际文化节上,土库曼斯坦留学生若贺曼(右一)与同学们在土库曼斯坦展台前合影留念(10月1日摄)。 新华社发
2009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中国石油(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天然气公司、土库曼斯坦教育部、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国家康采恩等联合启动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项目。
2010年,若贺曼通过考试,成为该项目培养的留学生之一。“这个项目在土库曼斯坦特别受欢迎。刚开始报考时有几百人,现在每年报名人数已经增加到1000多人,竞争非常激烈。”他回忆说。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第七届国际文化节上,留学生们身着传统服饰参加巡游活动(10月1日摄)。 新华社发
在本科和硕士阶段,若贺曼分别攻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和企业管理专业。今年9月,他从中石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毕业并留校工作。“近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博士专业,正是因为我想探寻中国发展的成功之道。”他说。
在若贺曼看来,2023年对中亚中国关系具有特殊意义——今年举办了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他说:“历史上,古丝绸之路将土库曼斯坦和中国联结在一起;如今,共建‘一带一路’让两国友好关系更加紧密。”
十年来,越来越多像若贺曼这样的中亚青年来到中国,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第七届国际文化节上,土库曼斯坦留学生身着民族服饰合影留念(10月1日摄)。 新华社发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26岁的哈萨克斯坦姑娘阿齐扎·列斯肯受邀参加了中哈组织的双边活动。而在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当时在华留学的阿齐扎曾作为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馆临时工作人员,参与媒体联络和组织采访等工作。“有幸参与两次论坛,我学习到很多,也充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她说。
阿齐扎来自哈萨克斯坦阿克托别市。受常年在当地中资企业工作的父母影响,她从小就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我小时候,爸爸常去中国出差,带回茶叶等特产,并给我们讲述关于中国的故事。”阿齐扎说,那时就萌生了长大后要去中国留学的想法。
如今,阿齐扎在中石大(北京)攻读石油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因此格外关注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在她看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哈中两国取得许多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
“前不久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两国又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未来双方合作前景广阔。”阿齐扎说。
21岁的吉尔吉斯斯坦姑娘阿利亚·布捷舍娃从小就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目前是中石大(北京)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名研究生。
“中文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谚语是‘活到老,学到老’。”阿利亚说,因为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奋发向上、不断学习的态度。
学习之余,阿利亚还参与学校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官方账号的运营,并开设了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我经常展示一些自己在中国的旅行见闻,希望能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和中国文化的魅力。”她说。
目前,有300余名来自中亚国家的留学生在中石大(北京)国际教育学院学习。“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越来越多中亚青年对中国感兴趣。”若贺曼说,“非常感谢中国为我们提供的优质教育,也希望有更多学生能来中国留学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青年相聚在一起,给我们提供了实现梦想的机会。”阿利亚说。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25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