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张、载沣
1907年9月,袁慰亭被调任外务部尚书,同日补授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必须由军机大臣担任,“补授”只是个流程)。同入军机处的还有张之洞,以及醇亲王载沣。
袁有外交特长,做个外交部长倒也无可厚非,何况还进了中央政治局。话虽如此,老袁似乎并不开心,他心里清楚,自己表面升了官,由外臣晋级中枢,实则明升暗降,被温柔地削去了军权,一个子儿都没留。
慈禧的心思一目了然,她让张之洞进京并不是来配合袁的,相反还有制衡之嫌,不只是他袁军机,奕劻对面还坐着一位载沣。一对汉臣,一对亲王,有了这股新鲜血液注入,才能保障大清权力中枢的生态平衡。
慈禧的心情可以理解,问题是,张、袁二人都知道,甚至慈禧自己也清楚,要张之洞牵制袁氏,以两人的关系,有过嫌隙,但大的矛盾基本没有。老张此次来京,除了避免他在南方拥兵自重,顶多也就是防止军机处只有袁氏一人的声音而已,再不就是陪袁叙叙旧,唠唠家常,做一回顾命大臣,最后又间接救了袁世凯一命,这大概是他进京的唯一意义。
这么分析是有原因的。
张之洞入选前,慈禧就在挑选军机大臣候选人。出于和老袁的友谊,奕劻毫不避嫌地推荐了杨士琦。杨是袁幕忠实参谋,且只是举人出身,正常来说也就一储备干部,完全达不到做军机大臣的资格(这位杨士琦,还是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一任校长)。奇怪的是,奕劻推荐之后,慈禧竟然没有敏感反应,还找来孙家鼐打听杨士琦的底细。孙家鼐说:“此人乡评太坏,系一不讲品行的人,未便用在机枢之地。”也就是说,这个人口碑不好,人品太差,不适合待在军机处。慈禧才作罢。
在孙面前,慈禧没必要演戏,即使是演戏,也是应该演给袁看,而不该找他孙家鼐。由此说来,她召张之洞入京,除了防其独大,多出于张之洞是为数不多的德高望重的老臣,填补空缺的最佳人选,而真正的制衡,载沣才是重头戏。
杨士琦(1862-1918)曾任南洋公学校长
被褫夺兵权之后,袁渐生寂寞,他并非不知自己今不比昔,只是在不触碰生命红线的情况下,依然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争取。
他通过奕劻向慈禧含蓄表达了重掌陆军的心愿,言下之意,让满人铁良从陆军部下岗,汉人来控制全国兵力,这明显是异想天开。听奕劻讲完,慈禧并没有生气,没什么特别原因,只因为我老太太还是爱惜你的,但爱才归爱才,惜才归惜才,决不能允许你胡来,该防还是要防。
道理老袁其实都懂,表面上大清满汉一家,实际上清军自入关以来,没有一天不对汉人保持高度警惕。康熙年间的三藩、自削兵权的曾国藩,他们哪一个让清廷放心过?就剩下你一个袁项城,老太太早死了几年,到底也没防住,不动一兵一卒你就把满人的天下颠覆了。
不开心的事先不提,再看看袁部长的打算。
1908年春,袁找到陆军司令铁良。以他的意思,全国的三十六镇军队还在编练,兵不缺,缺的是懂得先进军事知识的军官,到哪里找呢?我建议到北洋学堂,那里是年轻军官成长的摇篮,有不少应届毕业生都在找工作呢,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时候不用他们,简直浪费人才。
袁意有所指,一提到“北洋”,铁良也警戒起来。我说老袁,都说你有野心,你就应该谨慎点嘛,你这话一说,连我都想起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你的意思我懂,表面上你是在推荐人才,其实你推荐的都是你北洋军校系的学生,你袁校长这不是在遍地撒网吗?
一向与权力相伴的老袁也有些力不从心了。
第一批庚款奖学金留美学生,詹天佑(一排左二)
从袁一生的政治生涯来看,在外务部这一年多是他政绩相对黯淡的时期,除了心灰意冷,更多的是谨小慎微。慈禧大限不远,光绪有可能东山再起,载沣、良弼蠢蠢欲动,他手中无兵无权,尽管有北洋为恃,也只能小心行事。
敏感地带不宜过问,袁项城在其他方面还是做出了些许成绩。
他到任外交部长之前,外务部人员多是接受传统教育的旧官僚,背诵四书五经可以,但论外交,缺乏与西方沟通的经验,工作也没有积极性,用曹汝霖的话说是“暮气沉沉”。袁到任后,第一把火就是人事改革,将旧式官员外放到欧洲小国学习、培训或担任驻外公使,冗杂人员则全部裁撤,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有留学背景的新式专业人才,如唐绍仪、施肇基、颜惠庆、曹汝霖等人。袁的人事改革为外务部带来了全新气象,一批杰出的近代外交家也从这里开始了他们事业的起点。
在此期间,还发生一件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大事件——列强答应退还部分庚款。
1900年,中国与十一国签订《解决1900年动乱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赔偿各国4.5亿两白银,按4%年息,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亿8200多万两。1939年底赔付期限结束,剩余赔款不再支付。至此,中国39年里共支付各国6亿6400万两白银,除去退还部分,实际支付也有5亿7600万两白银,占总额的58%。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庚子赔款”。
1907年1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率先提出扣除美国商人、传教士损失及庚子战争等费用,将多余款项用于清国公费留学教育事业。作为外交部长,袁建议以所退款项发展国内实业,其余用于兴学,如此“庶可本末兼权,款归实济”,清廷也认为是“统筹兼顾、尽美尽善之图”,但美方不同意,坚持只用于教育一途。1908年冬,袁特命唐绍仪为赴美专使,“答谢退还赔款之盛意”。美国做出表率后,西欧多国相继效仿,表示愿退还部分庚款,只有一个日本不愿退还。从1909年清廷择优录取四十七名首批留美学生,到20世纪40年代该项目被废止,三十多年间,庚款留学生中出现一批大家,大多成为我国现代科学和学科奠基人,对中国现代科学和学科的开辟和发展,对中国现代化奠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26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