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报名已圆满结束,据专家预测,参加高考的学生数量可能超过1300万,再创历史新高。面对日益激烈的高考竞争,许多家长开始考虑提前为孩子转轨国际教育,通过就读海外高中和国际学校寻找升学的机会。当然,考虑到适应性和经济成本,也有一部分同学会坚持在国内读完公立高中再申请本科留学。
提问Questions:
想要出国读本科,
选择什么类型的高中比较有优势呢?
解答Answers:
与大学一脉相承的海外高中
各个国家的高校总是对相似教育体系内的中学更加熟悉,也更加认可。因此对于想要申请就读海外本科的学生来说,海外中学优势是非常大的。
以美国大学为例,招生官普遍更加青睐拥有海外高中背景的学生,尤其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等知名院校,海外高中学生的录取率平均高于国内高中的2倍左右。
海外高中的教育模式与国外高校非常接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去选课,也正是因为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此外,海外中学普遍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阐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而这些也是大多数海外高校非常看重的申请者特质。在高中阶段将这些能力进行非常充分地训练,在未来的大学申请中也更能凸显自己的独特魅力,从而脱颖而出。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在高中这个时间点出国读书的学生会更容易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语言体系,语言能力的提升是肉眼可见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家长以为孩子在国内学习跟不上,想办法把他送到国外去就行了,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因为出国以后,对于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背后的自我驱动能力,以及对负面现象的抵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要求会更高。出国留学要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求生存,其实是更具挑战性的,但是锻炼的机会也会更多。
中西合璧的国际学校
国际学校在近年来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家庭的低龄教育选择,也成为了很多孩子接触国际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国大陆地区的国际学校在这几年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所提供的国际课程体系也很全面,除了主流的AP、IB、A-Level课程,还有加拿大高中课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高中文凭OSSD(Ontario Secondary School Diploma),以及澳大利亚高中课程,如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的证书教育VCE(Victoria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由于这些孩子的最终目的往往都是奔着出国,这些课程基本覆盖了世界上大多数的留学国家,有着不同的特色和要求,可以使国内孩子能接触到更多元的基础教育。
在我看来,国际学校更像是一种折中的选择。以我自己的孩子为例,当时我希望他出国读本科,考虑良久,最终选择让他在国内上国际学校。第一,是希望他能够慢慢地接触国际教育是什么样的,帮助他未来出去读本科时更好地适应;第二,在上国际学校的时候,我要看看他的适应和生存能力如何,这是当时我作为一个家长的心理。
国际学校给未来想要出国读书的孩子提供了一个过渡的环境,让孩子不至于突然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而这些国际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更加多样,在专注基础知识的同时,还会对语言、科学、艺术、生物、实践等方面进行系统地学习与培养,帮助孩子形成更全面的世界观。
所以说如果家长在为孩子择校的时候发现了比较理想的国际学校,而且不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对这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比较认同的话,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基础扎实的国内普高
在国内就读高中的优势其实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学生基础教育相当扎实,对成绩的要求也更加严格。特别是国内对于数学的重视会使得国内高中毕业的学生拥有很强的数学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很多热门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上游刃有余。
随着中国和世界交流的深入,中外教育合作的趋势也逐渐向好。一方面是国际教育在国内的普及度提升,另一方面则是接受国内高考成绩的海外院校也不断在增多。
到目前为止,美国有多所大学接受学生用高考成绩就读本科,其中不乏纽约大学、布朗大学、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等知名院校;英国也有40余所大学认可高考成绩,其中就包括剑桥大学、南安普顿大学、格拉斯哥大学、伯明翰大学、利兹大学等世界百强院校。
加拿大则是所有的大学都接受高考成绩;澳大利亚大部分高校以及新西兰的八所公立大学和理工学院均接受高考成绩的申请;在欧亚地区,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高校都接受中国高考成绩,部分国家甚至将高考成绩作为接受中国留学生申请的前提条件之一。可见,一份优秀的高考成绩也能在留学申请中为学生增加竞争的筹码。
综合来看,这三类中学是各有优势、各具特色的。想要出国读本科,不论是就读海外高中、国际学校还是国内普通高中,都不会成为制约孩子们发展的限制条件。
就这个问题本身而言,我认为是见仁见智的。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才能做出合适的选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27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