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学校都有自己办J1签证的流程,有的学校效率很高,四月就能拿到DS2019。
当然也有学校效率奇低,基本需要两个月。彩票校(又为圆梦系列)有Stanford EE, UCB EECS;
保底校为:USC CS(转专业37学分), NEU CS, UCI Netsys。第一是个人简历。第二部分是个人陈述。第三部分是推荐信。我的第一所学校结果是17年的1月份就出了,USC CS,算是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
其他的结果一直断断续续出来,持续到当年的五六月份。
个人背景
本科学校:北京邮电大学
专业:通信工程
GPA:90.4, major 92.1, top 2%
GRE:v156,170,3
TOEFL:R29 + L27 + S22 + W26 = 104
科研经历:清华网络所半年,UCLA暑期科研两个月
实习经历:Intel实习
paper:两篇水作 (申请时INFOCOM在投)
竞赛或其他:国奖 移动奖学金 美赛H奖 英语竞赛
硬背景
GPA
硕士的申请中,占决定性因素除了本科出身应该就是GPA了。
对于GPA,出国的孩子们永远都不能放松,应该尽全力去考每一次考试,准备每一次实验。
你优秀的成绩会成为你做项目,找实习,申科研的第一块敲门砖。
转专业申请中,一些和所转专业相关的课就更加重要了,有些学校在填网申时也会要求列出相关课程及分数。
总之你的本科学校和GPA最终能决定你申到什么层次的学校。
我本人从大一入学前就准备研究生申请出国,因此从大一开始就非常注重每一门课的成绩,基本保证专业课成绩都在90分以上,也曾因此获得国家奖学金。
GRE
GRE我一共就考了一次,大二的暑假上了新东方的强化班,回家怒啃了两个月,然后在大三上学期刚开学考完了GRE:v。
个人觉得GRE上新东方还是有必要的,可以带你入门,帮你省去很多自己整理OG的时间,而且会有大量的资料。
由于直接上GRE,过程很痛苦,建议基础不好的孩子们还是先从托福入手,当然把GRE拿下以后再准备托福就轻松多了。
还有GRE还是要重视AW的,有些学校会用AW来刷人,比如Gatech的CS和ECE近几年都卡了4.0。
因此3.0的AW我也纠结挣扎过很长时间要不要重考,甚至还复议过。
虽然最终我决定先将重点放在提高其他软实力上而放弃了重考,但AW对录取的影响有多大谁也说不清,还是争取一次考到3.5以上比较稳妥。
托福
托福我一共考过3次,没有上过新东方,资料和经验大家可以从寄托论坛找,完全够了~
比较难过的是一直觉得自己口语还不错,考了三次(中间还在美国呆过两个月)都是22分。
嗯,自信的我也复议过托福口语,结果依旧是没有用。
口语主要还是要注意备考方法吧,有口语完全不如我的同学通过背模板也拿到了22分,所以托福考试还是讲究套路的。
托福有时间的同学还是可以多刷几次的,好好利用TPO,基本每次都会有所提高。
暑期科研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国内学生选择了暑期海外科研这条道路来提升背景,似乎已经成为较高三围学生的“标配”。
首先明确一点,暑期科研并不难找,只要用心准备做好套磁,有针对性地找,基本上都是可以找到岗位的。
17Fall中我认识的我本科学校暑期海外科研的小伙伴就有十几个,大家去的学校主要集中在CMU、UCLA、Gatech等。
每个人申请暑期科研的时间和方式都不尽相同,但是都主要集中在2-5月之间。
有的小伙伴有针对性的发了不到十封邮件就得到了几个positive的回应,也有小伙伴群发了上百封邮件比较晚才找到合适的坑。
我个人是在三月底考完第二次托福以后开始准备套磁,发了30多封邮件,收到了五六个回复。
(得到最想去的组的面试通知之后就停止发邮件了)过程不算很艰难,但也十分煎熬。
准备工作
套磁之前必须要做的准备是明确想要申请的实验室的方向,一般根据自己之前的实验室或者项目经历选择。
发邮件之前花一定的时间整理收集各个大学相关方向的教授信息,也可以问问学长学姐他们曾经去过的组,曾经招过国际学生的组一般都会持续招人(只要你们的学长学姐表现不是太差)。
在收集资料的同时准备自己的简历,简历要做得简洁些,主要突出你match的项目经历(在这个时候准备好简历申请季也会省事很多)。
还有就是一封措辞得体的邮件,注意突出自己是自费!自费!自费!(当然有大牛学弟学妹能拿到funding当我没说)。
网上有很多模板,可以参考,但是必须突出自己和组match的地方,所以花时间剖析自己研究老师吧~
面试
一般教授offer了面试以后,面试意图主要是直观的了解一下你这个人的谈吐和英文水平。
面试可能是语音也可能是视频,我当时是语音,持续时间大概是二十多分钟,内容就是常规的面试问题。
教授一般都很和蔼,还有可能派他们的博士面你们,所以take it easy!注意找一个网络好一点的地方,注意时差不要搞错了!
出国前准备
恭喜你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岗位,暑期科研的正规途径是走J1访问学长签证,当然也有(大部分)小伙伴走B签,但是并不推荐,因为身份不合法有可能会被关小黑屋遣返。
拿到DS2019申请办签证了也不要放松警惕,因为大使馆还会check你!
基本等待的时间是25天吧,这期间大家就该干嘛干嘛,然后祈祷就好了~
确定行程之后可以订机票找房子,在CSSA论坛或者一亩三分地都有学长学姐转租。
科研ing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和组干活的日子就不会那么难熬,在这期间好好适应美国的生活吧。
最好找到一起的小伙伴,要不然一个人在美还是很孤单的。
这段日子可以提前体验在美国的科研生活,也可以好好思考自己是不是适合做科研,自己的科研方向是不是适合自己。
我本人就是在暑期科研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当时研究的方向和研究形式不习惯,从而坚定了自己的申请项目为授课型硕士。
实习
从UCLA暑期科研回来后已经是九月底了,这时我已经坚定了自己的申请方向:CS和EE混申,只申请授课型硕士项目。
而我硕士毕业后的规划,就是在美国找到一份CS相关的工作。
因此为了提升硕士项目申请竞争力,也为了硕士期间找在美实习提前做好准备,我回国后就立马投入到找实习中。
得益于北邮人论坛丰富的求职信息,和我在校期间较为优秀的GPA,加上在美国暑期科研的经历,我很快找到了北京Intel开源技术中心的实习。
并在那里一直度过了申请季,完成了毕业设计,并持续到了本科毕业。
事实证明,这份长达8个月的实习,是我申请过程中最重要的投资。
在这份实习中我不仅学习到了大公司规范化的开发流程,提升了专业技能,还结交了优秀的同事,累积了人脉。
大外企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有幸能在LC3 大会上分享我的实习成果。
这份实习经历也为我赢得了美国多家大公司的实习面试机会,为我铺平了在美求职道路。
选校
我的选校总体来说是北邮人论坛飞跃榜和一亩三分地论坛完成的。
暑假在UCLA做完两个月科研后,我很认真地思考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是什么,在研究生阶段想要收获什么。抛去就业导向的影响,相较于EE,我对CS的热爱更甚。而暑期科研的两个月,让我发现作为一名转专业的选手,我的CS基础确实不扎实。
我需要一个能给我足够的时间补一些CS基础的项目,希望好好度过最后的学生生涯,同时也十分在意生活质量。
因此很多九个月的项目没有申,一些地里位置、气候不太好的项目没有申,许多的较硬的EE项目没有申。
每个人的选校都应该根据个人需求,尽可能收集多方面的资料,多问问学长学姐,或者咨询专业机构。
(否则结果往往是,尽管拿到一堆AD,但是没一个想去的。)
最终我的选校名单分为彩票、冲刺、主申和保底四部分。
冲刺校为:UCLA CS,UT-Austin CS, UIUC MCS。
主申校为:UCSD CSE, UCSD ECE, Umich ECE, CMU INI, CMU ECE, Columbia CS。
现在看来我当时的选校还是合理的,对自己的定位也足够准确,选校也没有留下什么遗憾。
申请过程
文书
我算是半DIY申请,文书都是我自己先写好全文结构 ,再去找机构不断修改润色。
申请的文书材料主要分为三部分:
CV一定要控制在整页,最好在一页以内。因为审材料是录取委员会把文书都打印出来自己看,千万不要写成一页半这样,很不美观。
简历最好用用bullet point的形式,把最关键的信息和亮点说清楚(这点在求职申请时同样关键)。
PS或SOP一般在1000-1200words为最佳,但也有学校有词数或字符数限制,在此基础上邀进行删减,一般来说就可以少写why school和background information,直接进入主题写心路历程和经历,遇到困难怎么解决的等等。
每个学校一定要有切合其culture、项目的地方,最好能点出其项目课程、师资亮点等。
LoR不管是自己准备还是老师写,都要提前和导师或授课老师打好招呼,务必保持和老师积极的邮件沟通。
网申
网申的过程十分繁琐,我是从十月份开始收集各个学校的网申开放、截止时间,并且记录成表格。
填写网申没有什么技巧,就是细心加耐心。
可以约上“战友”们一起填写,不容易感到枯燥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纰漏。
个人觉得网申的填写时间和最后结果的公布时间没有必然关系,只要在截止ddl之前填写好就没有问题。
但是要注意有几个项目的截止时间非常早,有条件的话可以找专业机构帮忙规划和track。
申请结果
申请结果的陆续出炉也是个十分令人煎熬的过程。
这段时间一定要调整好心态,并且做好两手准备,时刻做好补申计划,避免失学。
申请结果公布后大部分有奖学金的项目会遵守415协定,即在4月15日前你需要决定是否接受此offer。
不同项目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时限,收到AD/Offer后一定不要太激动而忽视了这些重要规定,最好继续做好记录。
我的申请一共收获了7枚AD,分别是UCSD CS(也是最后去的,非常推荐的项目),UCSD CE,CMU MSIT-MOB(奖学金14.6k),USC CS(37学分转专业项目),Umich ECE, UCI Netsys, NEU CS。
最后的申请结果我个人比较满意,保底的项目全部成功保底,主申项目也申请到了非常喜欢的。
虽然冲刺项目由于我转专业的局限性最终没有拿下,但是小小的遗憾也成了申请季难忘的点缀。至少记得我们曾经努力、奔跑、追梦呀。
总结
我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疫情隔离中普通的周末,此刻四月的加州突然下起了一场暴雨。
回想三年前这时的自己,申请季终于走到了尾声。
每个人的申请季都是一场精彩非凡的故事,许多惊喜,许多焦虑,许多机遇,许多挑战。
别人的故事也只能作为参考,给申请路上的你带去点光,打打气。
每一次的选择,承担后果的永远只有自己,常常问问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快不快乐,也许比一味追求一个“主流”价值观导向的结果更重要。
最后用申请季时一直鼓励自己的一段话做结吧:“梦想,她真的是会实现的东西。我们终将成为我们想成为的样子。只是,她来临前,一切都是静悄悄”。
写到这里刚好窗外雨停了,雨后空气爽爽凉凉,夹杂着泥土的清甜。加州的阳光几乎没有一天会缺席,又是温暖而明媚的一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27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