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人来说,不论贫富,送孩子出国留学已然成为一股浪潮,因为学历的高低、能力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孩子余生的路好不好走。
这是家长们放手让孩子自力更生前,最后一次辛苦谋划。
然而,哪怕人们再重视教育方向的培养和投资,但在后疫情时代和经济萧条的影响之下,依旧阻挡不了海外高校入学人数的断崖式下跌。
坐落于美国佛蒙特州的戈达德学院(Goddard College),也许不如藤校让人耳熟能详,但曾有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Louise Glück在这里任教,也走出过获得普利策奖的知名剧作家David Mamet。
然而,就是这样一所不追名逐利的大学,如今正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困境。
校方不得不通过裁员来降低运营成本,并且宣布将今年秋天的线下课改为线上网课,将那些空置出来的教室租给当地企业,以期熬过这段难熬的时光。
除了戈达德学院,还有很多大学同样在倒闭破产的边缘挣扎。
根据美SHHEEO(州高等教育执行官员协会)对联邦数据的分析,至少有30所大学在2023年10月前关闭了唯一或者最后一个校区,其中包括16所盈利性大学,以及14所非营利性大学。
对此现象追根溯源,便是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2008年金融危机。
在当时的次贷危机震慑之下,美国的年轻人对未来迷茫又悲观,也不敢轻易生孩子,这导致当年的新生儿出生率急剧下降,到了如今,符合上大学年龄的孩子稀少,考上大学的孩子更少,而大约有95%的美国高校都依靠学费来维持运营,入学新生的稀缺使得校方资金周转不灵。
而校方资金拮据,必然意味着削减师资和教学环境,学费上涨,连带着减少招生人数,这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美国教育咨询公司EAB根据目前的数据作出分析,到2030年,将有超过450所大学的入学人数下降25%,再过十年,将有566所大学也“沦落”至大批量缩减招生人数。
与此同时,正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对大本四年制学位的价值持有质疑。
在去年3月份,NORC和《华尔街日报》联合发起了一项民意调查,约有56%的受访者认为读大学是“不值得”的,因为在大学并没有获得特定的工作技能,导致求职屡屡碰壁,而且毕业后还需要花很多年偿还债务。
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推动学生们不断进修的不再是兴趣爱好,而是能让他们“端稳饭碗”的专业技能,而当越来越多的孩子认识到这一点,并挤破了头去学习计算机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工程等赚钱效果立竿见影的专业后,那些原本自诩“人类精神与文明的灯塔”的人文社科类专业,也只能端着与劳动力市场脱轨的书籍和课程,望而兴叹。
实际上,这场教育和学术的困境,只要敢于变革,更迭下那些过时的、保守的、傲慢的的东西,就能渡过难关。
但即便有一些清醒的教授和老师勇于振臂高呼,奈何人微力薄,终究不足以叫醒那些“装睡”的权威。
本应将“教书育人”作为己任的教授们,却只关注着自己的论文成果如何,能不能争夺终身教职(相当于铁饭碗)。为了“讨好”学生,得到高分评估,他们松懈了对学生们的激励和要求,让学生们得到A等成绩易如反掌,而这般纵容,最终都会反噬到学生们未来求职就业的道路上。
许多知名企业,如IBM、戴尔、谷歌、埃森哲纷纷意识到,如今的美大毕业生只是空有一纸文凭,业务能力和实操能力极度匮乏,因此,更多的雇主和用人单位不再将求职者的名校背景视为金书铁券,而是在面试时增添全方位的技能考核和创新能力考核。
不仅仅是海外企业,国内的企业同样如此,这对于大多数只想“混”个海归学历的留学生来说是场巨大的挑战,如果留学生不想白白浪费三四年青春和财力,最后却一无所获、沦落成这场教育体制的炮灰,被如今竞争激烈的求职环境所淘汰的话,最好从此刻起就在心中亮起红灯,兢兢业业地吸取知识和技能,对自己的学业乃至人生负责。
如果您或是您的子女也在美国求学,不适应海外全英文的授课模式,跟不上也听不懂教授所讲,不懂的专业知识也无人解惑,担心这样的学习状态会影响自己的期末成绩和GPA(绩点),不如将您的烦恼写在评论区,或是单独和小海马倾诉一番,我很乐意为您想想办法。
本期分享就到这里,欢迎大家点赞、关注、转发,我们下期再见!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30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