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桉桉
编辑|邱不苑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我说的是你的手不停摆动。”
好像是早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不知道从哪个动作开始,“不停的重复”便一直跟随着我。似乎是在某一个语文课上,我正在书本上写着些什么,进入了忘我的状态,回过神才发现书本上早已被我涂抹的乱七八糟。一个字被划掉三次再重新写出来,或者在一个句号上不停的涂抹,直至书页被戳穿为止。
是这个时候吧,从那天开始,我不停的数着自己重复了几次。有时候脑袋转不过来,手便打着节拍协助计数。
的确很奇怪,那时候同学总在问我,你在干什么?你的手为什么一直动?我慌张又难堪,我不清楚自己怎么了。我不停的思考,好似这样就可以得出一个答案。可一切都无济于事,重复的行为越来越多,甚至在生活中我也不停的反复计数。
当妈妈问我怎么了的时候,我是慌张的。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在晚上睡觉前我总会不停的重复“上床”的动作。我要让左脚的鞋子先落地,右脚再落地,不然我就会一整夜睡不着,担心做噩梦。那时候妈妈总会坐在床边等我,陪我一起睡觉。而我却一直在纠结到底如何脱鞋,离开地面,爬上床……妈妈在旁边问我你在干什么,我羞耻又无奈,我不知道如何解释,只能说我不这样做不舒服。
11岁的我一直在担心自己是不是生病了,那时候小升初,作业写不完,笔记也写得一团乱。害怕跟不上节奏,害怕写不完作业被叫家长,还害怕站在同学面前被老师批评……慌张恐惧充斥着那两年时间。
升上初中后我的情况也没有变好,接近三年的时间都在与自己作斗争。和父母讲过,也和老师反馈过,可无论怎样的安慰,最放不下的还是自己。我害怕休息一天就跟不上节奏,也不希望自己变成特殊的那一个。
后来是冬季,那个寒风刺骨的冬夜里,我挣扎着与自己抗争。我看到同桌已经把物理写完,开始完成数学作业了,而我还在一直纠结翻书要翻几次才会舒服。往往崩溃就在那一瞬间——我在翻开物理作业时放声大哭。那时候是晚自习的课间,许多同学都去接水了。而哭泣的我也没在教室里逗留,我害怕同学们的眼光,和老师打了招呼,告知了父母便离开学校了。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当时我真的很勇敢。以前的我好似总在压抑,想着或许过几天就好了。也不敢请假,因为落下一篇课就落下好多知识点。但是那一次,我主动离开了学校——那是我第一次“抗争”成功。
晚上我翻来覆去想了很久,更多的还是对落下的作业感到担心。第二天我的父母出乎意料的没有催我去上学,而是询问我说我们是否需要找一位心理医生看看。
也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启了长达两年的休学治疗时光。
那时候我的情绪像是破闸而出的洪水,汹涌且难以控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自己的担心,我怎么了?我还有可能和正常人一样吗?我发现自己总是在不停的重复,重复一遍两遍甚至数十遍。我也要不停的计数,数着自己已经做了第几次了。我多么想阻止自己的手,让自己的脑子不要再想了,可是我没办法自己做到,如果我不重复几次我便会很难受,心不在焉的无法完成下一件事。有时候因为上一个动作没有完成预期,当下一件事出问题时我就认为是因为之前的没做好,影响了现在。
刚开始的我不清楚我做这些事情的原因,因此第二个问题便是,当别人问我“怎么了”的时候我却无法正确诉说。这里面包括我的父母亲戚,他们不了解,因此也不理解。无法与我产生共情,甚至会因为他们的不清楚,而让我对家庭产生了畏惧。记得那一年过年回家,家里的亲戚都在询问:
“草儿你期末怎么样呢?”
“要好好学习哦,争取和你哥哥一样考个好大学。”
那时候的我不知道如何诉说自己休学的事情。最终是父母笑着解释了一番,这件事才暂时没被提起。
像是这样的问题,在我刚开始休学时总是层出不穷。看似这些问题很难解决,心理压力也很大,面对的人也不理解我。但好在我比较积极,那时虽然情绪变化很快,但我依旧对“治疗”这件事充满了好奇。记得当时印象特别深的一句话便是咨询师告诉我的,她说:“你是我见过所有孩子里面最积极面对问题的那一批孩子。”
的确,如医生所说,我的积极向上的心态让治疗时间大大缩短。休学不到半年,“强迫性重复行为”也在变少。印象最深的是咨询师给了我一张表格,让我把在想要做重复行为,但强制性阻止自己的动作时的心理难受程度用1-10记录下来。
我一开始很不情愿,觉得自己做不到,如果不按照我想的动作去重复我会非常难受并且无法进行下一个动作。但我依旧想尝试一下,因此我开启了这一部分的训练。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这个方法的原因,我的重复行为大大降低,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许多动作我已经不需要重复就可以完成了。看到自己这个变化时,我非常惊讶,也第一次感受到“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的神奇之处。
但我发现其中变化最快的,竟然是我的父母。在多次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的父母迅速接受了“孩子生病了”“孩子需要休息”这个事实。他们的变化让我感到无比惊讶,同时又有些感动。记得在休学复学的过程中,我依旧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不适应学校生活,早上起不来床,总是呕吐并且感到恶心。
那时候我又一次陷入低谷,不知道自己还能否继续回到学校的时候,我的妈妈给我发了一条微信,上面写着:
“重头来不可怕,孩子,爸爸妈妈会一直陪着你。”
就是这一句话,让我再次拥有了重头来的勇气。
从复学,转学,到再次休学,其中不到一年时间。复学后的我不适应重新回到学校的生活,心理的难受总是反射到身体上,我的身体开始变得多病,反胃呕吐也是常事。因此我们又做了一个决定,那便是转学至氛围更自由的国际学校。妈妈那时候和我说:
“我们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条条大路通罗马,总有一条是适合你的。”
就这样,2023上半年,我转学到国际学校。最初一切都适应的不错,学校生活都能跟着走,学习竟然还不差。好似一切都在变好,但就在下半年,我的情绪开始出现频繁波动的问题。记得最清楚的是,有一次在课堂上,老师说:
“没考好就不要找老师的原因,看看自己错在哪里,争取下一次不要再犯错。”
看起来是十分正常的一句话,也不存在批评指责,但不知为何,这无意间的一句话,让我回家后崩溃大哭。
那时候我身边的人都不理解,为何一点点小事也要有这么大的反应。当时他们总是背后议论我的情绪变化。有一次偶然听到同学们在讨论:
“她会不会太敏感了,老师什么都没说,她哭什么?”
“我也觉得,搞得好像老师欺负她了一样。”
“有点装了吧,谁不会哭呢?”
“敏感”,“装”,“不会控制情绪”。这些词总是出现在别人的口中。那时候我不知道如何解释,因为我自己都不清楚,我这是怎么了?
休学后,我的心情更加阴晴不定,崩溃大哭的情况也更频繁了。一段时间的迷茫后,我又重新开始,和心理咨询师讨论关于情绪的话题。对于我哭诉自己控制不好情绪的事情,咨询师只是笑着对我说:
“所有人都有情绪,情绪敏感不是错,甚至可能成为你的优点。但如果我们想在集体生活中更加愉快,就要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除了正视自己的情绪问题,咨询师又给我提了几个建议。比如,我们可以把情绪化的时候拎出来,去察觉某些时候让人不舒服的情绪其实只存在一刹那,还有些时候,其实只是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她建议我在某个特别激动的情绪下,先远离人群,自我调整后再去尝试解决问题。
关于别人的看法,咨询师告诉我了一个心理学术语,叫“投射”。当时咨询师让我拿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告诉他,我拿了一只动物,我叫他“乌龟”。而当我在和咨询师介绍时,他却说这是“海龟”,当时的我认为不正确,因为我拿它的原因就是我认为它是一只乌龟。
咨询师笑着跟我说:“这便是我刚刚说的‘投射’。”
我仔细思考了一番,发现的确如此。简单来说,投射的意思是往往人们提出的观点是自己想法的投射。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其他人的评价,也是他自己想法的投射,并不是事实。而我们要做的,便是筛选这些主观的观点,选出自己认可的,再接受为自己的认知。我认为它是乌龟这是主观意见,而我坚持这一点,把它告诉别人。但这个动物究竟是乌龟还是海龟并不是我说了算。我立刻联想到生活中的那些经历,便问:
“所以是我的同学们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变成了评价,这是他们内心的投射,但我内心并不这样想。我不能过于把他人的内心投射当成事实,不然就会影响自己,是这个意思吗?”
咨询师笑着说我理解的很迅速。而我也感到满足,是一个新知识,一个新技能的掌握让我感到成就感满满。
当然,没有什么是一瞬间就好了的,直至现在,情绪的问题依旧困扰着我。但是我也在慢慢的改变,试着不在意别人的看法,试着把预期降低,并且在情绪来之前先避开其他人,自己静静。
这两年的休学治疗过程依旧历历在目,妈妈说这是我宝贵的财富,我想也是这样。我与其他同龄人不同,因为我拥有他们没有的经历。但现在像我这样的有一些“心理障碍”的孩子不在少数,我经常可以听见身边的父母催促他们的孩子:
“休息好了就回学校,别落下课程了。”
“你别以为装病就可以躲过上课!”
“别的孩子都没事怎么就你有问题?”
我也经常看见网络上总有人在说:
“现在孩子太娇气了,我们以前怎么没有这么多心理问题的?”
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我认为的“不在少数”的群体在大多数人看来就是特例,他们就是装病或者娇气。而我的休学两年间,父母对我说过的最多的话就是:
“学习随时都可以学,但是要先让自己快乐。”
学校之外,我也开始尝试手工,比如把一根木头打磨成一把匕首。记得当时我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坐在木工室里不停打磨。那个下午是我少有的忘记了“重复”这个动作的时光,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也是我新奇的尝试。另外我还尝试了吉他,掌握了不同于钢琴的弦乐器。休学过程中,我试着写文章投稿给出版社,或者是在网络上听课,听了许多关于“高效学习”的课程……
从最开始的担心焦虑,害怕自己跟不上学业,到现在,我已经从容释然。我开始接受自己或许就是“非主流”人群中的一员,按部就班地跟着学校生活走不是我能接受的,因此我选择停下来,度过了这两年时光。
现在的我,依旧没有回到学校,依旧在探寻着自己内心真正所想的东西,依旧在了解自己的内心深处。
当然,直到现在,我还是会遇到让我难受、崩溃的事情,我的情绪依旧是一大难题。我还是无法改掉过度在意他人评价的习惯。比如我精心打扮了一番出门,但可能因为别人多注视两眼就觉得很尴尬。还有一次在参加聚会吃饭时,我总感觉有人在注意我的吃相,因此不敢吃的太快太饱。这些问题依旧无法解决,让我感到难堪。
好在这两年休学过程中,我的咨询师总是温和的鼓励我,也让我学到了许多方法来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她说话时的语调很轻快,一直都是笑着回答我的问题。有一次她问我,有想过以后的目标吗?我想了想对她说:
“我想成为像您一样情绪稳定的人。”
在我的印象里,咨询师总是情绪很稳定,宠辱不惊,让我十分羡慕。但我的咨询师却对我说:“情绪是每个人都有的,这个问题会伴随我们一生。或许思考管理情绪的办法这件事,会变成我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我的心态从“解决心理问题”变成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快乐”。我想,这是一个需要终身探索的课题。所以如果有人问我:
“你心理咨询要咨询到什么时候?”
我会回答:
“永不停止。”
本故事由短故事Life Writing学院导师指导完成。,邀请你来写下属于自己的个人故事。
“短故事Life Writing学院”
2月报名中!
2月16号-29号,即将开始,我们希望用14天时间帮助你寻找并写出自己的故事,资深编辑将和你一对一交流沟通,挖掘被忽略的感受和故事,探寻背后的人文意义和公共价值。让你的个体经历与声音通过你自己的独特表达,被更多人听见和看见。
报名方式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小程序
小程序
► 活动一旦开始,不予退费;
►在活动开始之前,如退费,需扣除 10% 的手续费
► 作品如获三明治头条发布,可半价参与一期短故事,累积发布5期头条,可免费参与一期短故事。以上作者激励请在6个月内使用完毕。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30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