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接触上世纪公派出国的第一批留学生,留学地是英国,从他们的视角看世界(第一人称):
我于1979年4月至1981年6月在英国进修学习。我们是“文革”后由教育部派往英国的第一批留学生,由长期封闭的中国来到开放的英国,遇到很多“新奇”的事。
出机场第一眼看到的是商业广告,“这么多的广告都有作用吗?”我想,当时中国几乎没有任何商业广告。第二天,我特意上街想看一看英国警察的模样,走了几个路口竟然一个也没看见,难道交通路口只要红绿灯而不需要警察指挥!?
英国文化委员会专门为我们组织过一次如何在超级市场买东西,如何使用自动售货机的现场示范。我的印象是,另一个世界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们十人被分配到英国北方小城Chester学习英语。Chester是英国的一座古城,一条小河穿流城市,五月里,到处鲜花盛开,宁静而美丽。
据说Chester 的城墙是英国保留最完整的古罗马城墙,但和北京的城墙,以及现在尚存的西安城墙相比,我们城墙的高度、宽度和长度都远胜于它。
我们这群中国人的到来,成了这个小城的新闻人物,我们的大照片都登在当地的报纸上。我保存的这份报纸今天已经发黄,但留下的回忆是美好的。
在chester,由英语学校组织我们与银行的接触,是一次双方都十分尴尬的会见。银行方面介绍储蓄业务后,说明在英国没有银行账户是很难生活的,希望我们在他们银行办理账户。结果我们没有一人存钱。他们哪里知道我们的一点点生活费,是由组长每月到使馆领到后直接发给我们现金。
几个月的英语学习后,我到剑桥开始实验室的工作。当时在剑桥只有我们三个从大陆来的中国人。我住在剑桥市内,实验室在7英里半远的郊区。当时整个所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几乎所有所里的人都认识我。这给我带来极大的方便,我每次只要站在车站上等车,总有人邀请我顺路搭。
我们不了解英国。究竟英国老百姓了解中国有多少?
我曾经问房东太太,究竟她知道多少中国人。她想了想说“孔夫子”。我又问她,还知道哪位现代中国人?她说“毛泽东”。我又问,还有吗?她想了想说,就是你。我居然荣幸地成为这位英国人心目中的第三位知名中国人。
我在剑桥做过一个小小的调查,想看一看究竟有哪些中国的产品进入了英国市场。找遍剑桥的大小百货商店,只找到一种“三五”牌的闹钟。近年我没有去英国。去年我在美国纽约一间小百货店随手拿了十样商品,发现有七样是“中国造”,特别是中国造的鞋和服装,比比皆是。我想今天的英国也会差不多。
这些小事、琐事,今天看来可能都成了笑话。可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物质和观念上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31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