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
2024 | 新外大街19号 | NO.17
岁末年初
我们面临着“破而未立”的现实
站在人生十字路口
身临其境地直面消失的一切
如何前往未来
用选择与行动去切实地实践
春日将至
下一站 也明朗
本次专栏将为您呈现《新外大街19号》第17期的丰富内容,带您一同踏上探索这个时代人们所面临的前所未有境遇的奇妙旅程。我们将深刻剖析人们在自由与无依之间的内心挣扎,以及对终极价值消逝的迷茫与困惑。同时,我们也将聚焦人们在怀旧与记忆重构中如何寻觅前行的勇气,如何探寻未来的方向。
通过分享杂志中的精彩佳作,我们期望能点燃您对生活、人性以及时代的深层次思考,共同见证并记录这个多元而深刻的思想时代,感受其中温暖动人的情怀。愿我们携手前行,在这段旅程中不再孤单,不再艰辛,共同迎接充满希望的春日曙光。
记者丨郑婉清扬
美编丨郑婉清扬
无论是上下课的行色匆匆,还是休息日的平淡闲适,走在校园里,总能见到几张特别的面孔,他们或许穿着独具特色的服饰,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语言,但他们同样勤奋努力,刻苦钻研,争分夺秒丰满即将展开的羽翼。留学生像一颗颗种子,在异国的土壤里为开花结果沉潜。
01
播种
播种
为什么会选择出国留学?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个答案。小霞的答案是“因为喜欢中国文化,对汉语很感兴趣。”她来自越南。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和检索十分方便快捷,但网页上、视频中、文字里表现出的中国已经不足以满足她的想象。“一定要来到这里,亲自体验一下。”她这样说道,为了这样的目标,她从初中开始准备学习中文,经过四年的学习,她已经掌握了一口非常流利的中文。“和她相处常常感觉不到她是留学生,交流很自然。”这是同班同学对于她的评价,也正是四年时光的见证。
▲小霞的中文笔记
同样来自越南的秋秋的答案则有所不同。她谈到,在她的学习生活中,大部分时候英语被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她逐渐感觉到力不从心,与同学的比较也让她产生了些许的自卑心理。“我突然有一个想法,就是学另一种语言,做一个独特的人。”秋秋说。因为平时有接触很多中国的影视剧,她萌生了学习中文的念头。聊到为什么要来中国学习,她回答:不仅是更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到另一个国家,也是一种新的体验。于是她选择了在自己独特的方向上继续行走。
语言只是出国留学的第一道门槛。随后的申请流程、护照办理等流程也不甚烦琐。但跨越千山万水,这两颗种子最终飘到了北京的土壤。
02
深埋
深埋
即便中越文化交流密切,两个女孩到达之前也通过书籍网络等各种途径了解过中国和北京。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初到北京,初到北师大,还是有很多事情给予她们时不时的“小惊讶”。
小霞分享了她的一件轶事。初来乍到,难免置办零星生活用品。可当她递出现金纸币结账时,店家露出了为难的神色——原来是纸币面额太大,难以找零,于是她只好改用手机支付。事后小霞回忆起当时的尴尬,在学校的银行卡正式办好后,她把“压箱底”的现金存进银行卡,更多地习惯移动支付。“虽然移动支付很方便,但我还是习惯随身带些现金。”她说。
当问到是否有在北京逛逛时,她们的回答都是“比较少”。除却没时间,不熟悉交通也是一大原因。庞大而交错的公共交通系统常让外乡人摸不着头脑,两位越南姑娘也不例外。“我们大家常骑摩托,比较少乘坐公共交通。”秋秋说。小霞曾骑行近一个小时的共享单车到颐和园,颐和园的景色很美,她说,但也比较希望能骑共享电动车。
秋秋去过圆明园公园和前门大街。她热爱摄影,在她的朋友圈里常常晒出她与北京景色的美丽合照,在她的照片里,北京的自然美景和人间烟火气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她站在大街小巷中,站在银杏树下,也成为这个秋天北京城一道亮眼的风景。
▲秋秋拍摄的圆明园
对于北京城,她们都有共同的印象——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科技感相融合。无论是从影视剧推测,还是从新闻中了解,北京作为一个大都市,似乎理所当然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然而这座城市的历史遗迹、博物展馆、古韵建筑等无疑为她们带来了惊喜。“很有历史性,很复古,好像能看见曾经的朝代。”小霞说。
两颗种子仿佛深埋进土壤,浸润在如此的生活氛围里,深切感受着一种新的文化、新的观念。
03
生根
生根
出国留学,语言自然是最大的障碍之一。谈及此,她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无奈的笑容。即使经过四年的学习,小霞仍然常常感到“听不懂”。她坦言,初次接触这种全中文的语言环境,以及许多专业名词和术语,使得她对课程的理解难上加难。秋秋只学习了一年半的中文,专业课对于她来讲无疑是很大的困难。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她常常向周围的中国同学请教,听他们结合语境的解释,然后认真记下相关词语,在心里默默重复。她们坚持用中文做笔记,“练习中文,也避免产生歧义。”课余时间也会继续巩固中文的学习。
在这样可以称之为磕磕绊绊的学习过程中,她们也与周围的同学建立起友谊。
“因为我中文不好,很多词都不知道要怎么表达,就很害怕和大家交流。”殊不知中国同学们也有相似的苦恼。常常因为害怕冒犯到对方,所以小心翼翼,甚至避免交流。幸而大家最终还是打破隔膜,恍然发现对方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挑剔、敏感,反而很好相处。多些与留学生同学的交流活动,这想必是不少人的心声。
破冰之后,她们也常常与中国同学组队,闲暇时间相约同游,也加入了一些社团活动。比如小霞加入了VR社团。虽然在为数不多的几次活动里,她没有来得及与各位成员全部熟悉起来,但是她很乐意继续在社团里结识新朋友,而不是封闭自己。秋秋则因为“信息差”错过了社团秋招的机会,但她期待下一次的招新,找到感兴趣的社团,结交更多朋友。
▲小霞加入VR社团
几个月的熟悉与探索,她们已经能很好地融入到BNU的生活节奏中了。原本对于饭菜口味的担忧也烟消云散:原本在越南的口味偏清淡,但她们一致认为食堂的饭菜比较美味,虽然重油重盐,也不失为一种新的体验。
04
萌芽
萌芽
最后不可避免地聊到了对于未来的规划。她们都很明确地选择了读研,可能在本专业继续深造,也可能探索新的领域——秋秋说,她很喜欢照片和视频等的拍摄制作,以后可能会更多学习关于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小霞虽然没有特别明确的未来规划,但也有短期目标:好好学习中文,加深理解,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分数。
而对于未来的工作,二人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未来是大雾弥天盖地的岔路口,看不清、摸不透;目标又十分难能可贵,也许只能在来时的足迹中寻找。但她们都对未来充满希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过得更好嘛。”小霞这样说。身处大一的她也隐隐为就业感到焦虑,确也无可奈何。“想自己能做哪个工作、这个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在快要饱和的工作里怎么生存下去。”不想被别人“比下去”,这些问题就不可避免地要不断思考、回答。
新环境的压力无疑很大,思乡之情难免油然而生。小霞说,她会想念家人,却没想过结束留学生活。哭过,笑过,倾诉过,隐瞒过,她们最终依然前行,生长在异国的土壤之上。
采访的最后,她们也给予了一些关于留学的建议。熟练当地语言无疑是重中之重,但小霞还提到,“很重要的一点是真正想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吧。在本国上学和出国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发展方向不同而已,都要认真学习、认真生活。想要出国的同学大胆地去想,不要局限自己,这是一个很好的开阔自己的机会。”
种子埋藏在盛夏,沉潜于秋冬,终将萌芽在明媚春光之中。
投稿
北京师范大学全体师生及校友们:
我们诚挚地邀请大家踊跃投稿,无论您是擅长用文字描绘生活、抒发情感,还是善于通过镜头捕捉那些令人心动的瞬间,我们都热切期盼着您的参与。
我们的征稿内容涵盖人物专访、深度报道、影评、诗歌以及图片等多个领域。优秀作品将有机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官网、公众号等重要平台上展示。同时,我们还将提供丰厚的稿酬。
我们已经在征稿启事中详细说明了投稿方式。请将您的佳作发送至指定邮箱,期待着您的来稿,期待与您携手打造北师人的精神家园!
投稿要求及渠道参考往期征稿启事:
排版 | 李新宇
主审丨张蔚
出品丨瞭望融媒体工作室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31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