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5年2月25日(唐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取经回到长安。
“三藏取经”模拟场景
《西游记》中的唐僧原型是我国唐朝的著名高僧玄奘法师。玄奘,本名陈祎(yī),隋朝仁寿二年(602年)出生于洛州缑氏(gōu shì,今河南洛阳偃师),祖籍为颍川。
玄奘是我国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唐三藏”,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三藏是梵语samgha的音译,意思是僧。不过,现在一般认为“三藏”二字,具体的意思,就是指经藏、律藏、论藏。其中的经与律,记录了释迦牟尼所说的大法,区别在于经为佛教的教义,律为佛教的规矩;而论,则是佛和弟子们在学习教义时的记录、讨论的情况,或者说是学习教义时的心得体会。
唐三藏里的“藏”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学者;于是,三藏、就是经律论三栖大学问家。
玄奘之所以能够成为佛教里的集大成者,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是他历时17年的西行求法,也就是《西游记》里的唐僧西天取经。
玄奘从小就爱好学习,但在学习佛法时,发现各个高僧大德对于佛法的诠释并不一致,尤其是南北差异很大。于是,他为了探究佛教各派学说的分歧,立志西行、直探原典,对佛经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
贞观元年,他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将526筴(cè,策、册)、657部佛经带回中土。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不过实际情况是,玄奘启动西行的计划时,并没有得到当时朝廷的批准。这和《西游记》里的描述不一致。
三藏法师画像
根据玄奘大师口述的《大唐西域记》里的记述,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得唐太宗的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于是就“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这里的“冒越宪章,私往天竺”,显然说明玄奘的西去,是一次偷偷摸摸的非法出行。
不过,等到17年之后、即公元645年2月25日(唐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取经回到长安时,唐太宗并未对他的非法出行追责,而且还特意召见了他。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六卷记载:“帝曰。师去何不相报。法师谢曰。玄奘当去之时以在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帝曰。师出家与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
用白话文来说的话,这段内容的意思如下。
唐太宗问:大师西行的时候,为什么不向本人禀报一下呢?
玄奘请罪说:当时想去西行的时候,再三给您申请过。只是当时我的表达有问题、没有将西行求法的重要性向您说清楚,所以没有得到您的批准。可是,我那时求法心切,所以就私自西行了。后来越想越后悔,不应该这么冒失冲动、擅自行动,以致犯下大罪。
唐太宗说:大师是出家人,不必讲究俗世的那一套。何况你舍生忘死地去求法,让天下苍生得到了惠利呢!
玄奘为自己未经批准、擅自出国之事向唐太宗请罪,唐太宗说了一个绝好的理由:我的规矩是用来约束俗人的,不适用于您这样的出家人。这样一来,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免于追究玄奘的责任。
这里也是和《西游记》的情节有出入的。玄奘回国之初,唐太宗、唐高宗都多次要求他还俗做官,担当治国重任,但每次都遭到玄奘的拒绝。玄奘也多次提出离开长安,回少林寺专心翻译佛经,潜心佛学,弘扬佛法,也未被批准。
三藏法师画像
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选拔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的优秀学员参与译经。经过三年的努里,译好《瑜伽师地论》后,玄奘呈给了太宗,并请太宗作序。
太宗花一个多月时间通览了这部长达百卷的佛教经典后,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在亲撰的700多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中盛赞“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仙露明珠,讵(jù)能方其朗润”。
为了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玄奘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了一座五层高的塔,即大雁塔。然后,在接下来的十几年时间里,在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
据统计,玄奘先后翻译经论75部、计1335卷。这些佛经后来又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
在译经讲法之余,玄奘还奉唐太宗敕命,将《老子》等中国经典译作梵文、传于天竺,并口授由弟子辩机执笔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一书。《大唐西域记》又称《西域记》,共12卷,被称为我国和世界最早的国际新闻作品集,实际也是一部玄奘西行的实录。
玄奘在西行求法的征程中,所到国家上百,山河城关成千上万,观礼佛寺宝塔成千上万,亲历事故和接触的人物不计其数,而《大唐西域记》一书将他每走一地所处方位、距离多少里、国体民情、风俗习惯、气候物产、文化历史都写得清清楚楚,甚至就连哪个寺院所奉某乘某宗,僧众多少,是何人讲什么经,多少卷等,都写得十分详尽。
对于今天而言,该书记述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以西,玄奘所经历的110个和传闻所知的28个以上的城邦、地区、国家的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为现代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三藏法师铜像(印度那烂陀寺玄奘纪念馆)
《大唐西域记》是现代人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从19世纪开始,这部书被译为德、法、英、日等各国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玄奘也从此成为世界文化名人。
“无论怎么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这是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对玄奘的评价,如此赞誉就是因为《大唐西域记》。
史密斯这么说的背景是,印度原本没有文字历史。英译本的《大唐西域记》让英国考古学者和印度学者,在1000多年后、能够在印度大地上按图索骥,发掘出了众多佛教圣地和古迹,如印度那烂陀寺的废墟、王舍城的旧址、鹿野苑古刹、阿旃陀石窟等。包括印度国家的象征——阿育王柱的柱头,就是根据这本书的史料发掘出来的。
玄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也是世界和平使者。鲁迅曾誉之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梁启超称他为“千古一人”。
毛主席也对玄奘的贡献做出过高度评价,他不仅对于玄奘的译经水平相当推崇,而且还用唐僧九死一生舍身求法的精神激励国人。1945年在党的七大会议上,主席说:“中国历史上也有翻译。比如唐僧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回来。唐僧就是一个大翻译家,取经回来后设翻译馆,就翻译佛经。唐僧不是第一个留学生也是第二个留学生。”
1953年2月,主席在全国政协第一届第四次会议上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优良文化的。我们的唐三藏法师,万里长征比后代困难得多,去西方印度取经。”
1957年10月,主席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谈到“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时,所举的中外7个历史人物,其中一位就是玄奘。翌年3月,他在成都会议上说到,从古以来创新思想、立新学派的人,都是学问不足的年轻人,他再次举了玄奘等人的例子。
《三藏西行求法》邮票
1964年,主席在春节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说:“佛经那么多,谁能读得完?唐玄奘翻译的解释《金刚经》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到1000字,比较好读;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那么长,就很难读完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夜半(阳历为664年3月7日),玄奘在玉华寺(今位于陕西铜川)圆寂,朝野达百万余人为其送葬,尊其遗愿将其灵骨归葬白鹿原。后改葬于“大唐护国兴教寺”。
唐末,天下大乱,寺僧遂护携灵骨至终南山紫阁寺。宋朝时,金陵(今南京)天禧寺(今大报恩寺)住持可政朝山来此、发现法师顶骨,千里背负、迎归金陵天禧寺供奉。明朝时,建三藏塔安奉。
日本侵华时,发现了安奉玄奘顶骨的石函,起初他们意欲封锁消息,后因南京各界爱国人士抗议,分成多份分别供奉。截至2019年底,玄奘顶骨舍利保存在南京玄奘寺、灵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台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大学、日本东京琦玉县慈恩寺、日本奈良药师寺中的三藏院、印度那烂陀寺9个地方。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31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