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第一次来中国旅游时,现金还是主要的支付方式,那时我们出发前便兑换了许多人民币以备不时之需;转眼到了2023年,我以留学生的身份再来中国,人人都拿着手机支付,手里的现金越来越少了。\”北京大学的美国留学生劳拉(化名)正在切身感受着中国支付方式的变化。
正是劳拉所经历的这十年,我国移动支付技术飞速发展,人们日常支付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市场格局也实现了重塑,甚至日益成为跨境商贸活动和人文交流中的一道桥梁。根据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当前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到86%,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同样是在这样的时代变迁中,包括劳拉在内的境外来华人士在支付方面也有烦恼。囿于境内外支付习惯和观念的差异,\”操作流程太繁琐\”\”无法进行身份识别\”\”不想使用人脸支付\”等问题接连浮现,也为金融监管部门和从业机构带来了新考验。
近期,优化支付服务上升至国务院的部署层级,随后人民银行引导支付机构开展细化工作。外籍来华人士支付难在哪?支付相关主体又将给出怎样的解决方案?
13名留学生的支付体验
在中国留学的第二年,劳拉仍然对中国各种\”花样\”的支付方式感到惊奇。\”说实话,入学那天内心是惶恐的。我需要在办理入学手续的同时,去银行新办一张中国的银行卡,再绑定到微信里、进行实名认证。我从没试过这个流程,但必须在开学第一天弄好,毕竟还得向校园卡里充钱呢。\”劳拉坦言。
与劳拉一样,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在支付方式上免不了\”入乡随俗\”。北京商报记者向北京大学13名外国留学生发送的调研问卷显示,13人百分百地将微信、支付宝作为了日常生活支付的第一选择,其次是来中国后新办理的境内银行卡、现金,最后是外卡。
而在场景应用上,这几名留学生表示,最常支付的场景还是线下零售与餐饮,其余则是线上购物、交通等等。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中外支付习惯不同,部分境外来华人员在日常支付时由于不熟悉中国的支付环境和服务、操作流程繁琐等种种原因,仍是感到不便。国人引以为傲的移动支付,反而成为了部分外籍人士来华的顾虑和阻碍。
摆在几名留学生面前的第一道支付难关,便是开户、绑卡、实名认证等问题。\”最开始我的护照出了些问题要处理,导致没办法使用微信支付或支付宝,因为需要护照进行验证。\”留学生卢卡(化名)说道。另一名留学生琳达(化名)遇到的问题则是,\”通过实名认证时,银行工作人员把我的英文姓名连在一起登记了,我不得不又去银行一趟,加上姓名之间的空格\”。
此外,还有留学生反映,当外国人的全名超过26个字符时,会出现无法实名认证的问题,使得微信支付、转账、领红包等功能受限。此外,劳拉还提到,或许因为自己在中国的时间还很短,\”微信支付信用分\”很低,继而无法打开需要进行授信的自动售货机。
事实上,留学生通常拥有中国暂住证、境内银行卡,对移动支付的使用需求与热情较高,也能较快适应国内支付环境。而对于短期来华旅游、办事的外国人来说,面临的问题则包括:若使用移动支付,绑卡认证流程繁琐、操作步骤不熟悉、没有移动网络,以及观念上的认同。若使用外卡刷卡,或是现金支付,会有小商户小店铺无法接收的情况。
\”从我几个来中国旅游的朋友的经历来看,他们遇到的困难要多得多。\”琳达说道。例如,下载微信并将其绑定到他们的外国电话号码,几天后他们的账户就会被屏蔽。必须找到3个中国人来验证他们的账户。这很难,因为语言障碍,他们可能不认识任何中国人。如果绑定外卡,微信和支付宝向个人商家付款会受到限制。但仅持有护照没有中国银行卡的话,转账、发红包也无法实现。
卢卡则谈道:\”据我了解,大部分第一次来中国的外国人,并不知道微信、支付宝也能绑定外卡。而银行开卡手续繁杂,甚至还会经常发生因为手机号被占用而无法使用的情况。另外出于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会有人极度抗拒以人脸扫描作为支付方式。\”
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为中心,商业银行、清算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广泛覆盖的支付清算体系。目前,4000多家商业银行、180多家支付机构,有效满足了1.6亿经营主体和亿万消费者的支付需求。但在卢卡等人看来,中国移动支付方便好用,但对于外国人而言,还需要提高微信、支付宝与外卡和号码的兼容性,简化绑定流程。
\”尤其对于那些刚刚访问中国但在这里没有银行账户的人来说。也需要多增加些英文选项和释义,让不会中文的人更容易操作。但因为这涉及到资金、个人隐私等敏感信息,需要确保英文翻译的准确性。\”劳拉补充道。
对于外籍来华人员支付不便的问题,人民银行也有调研。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归纳介绍:\”不能用,有的外国朋友绑不了境外的银行卡;不好用,有的外国朋友消费超出一定金额,付不成账,觉得不好用。\”
\”外卡内绑\”与\”外包内用\”
\”让移动支付产品这个中国老百姓最接受的支付方式好用、能用,让外国朋友满意、乐意使用\”,这是张青松提出的新规划。对于日常餐饮服务、零售生活服务等小额、高频支付场景,移动支付机构显得更为得心应手。
境内百花齐放的支付形态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的选择,而综合劳拉等人的采访来看,境外常使用的支付方式仍然为银行卡和现金。
\”外籍人员来华支付不便主要受移动支付工具绑定限制、境外银行卡受理范围不足以及支付习惯差异等因素影响。\”面对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拉卡拉指出,国外主流的支付方式以实体信用卡的芯片交易、拍卡交易为主,移动端则是以applepay、googlepay绑定海外银行卡为主;而国内则以二维码扫码交易为主,且国内软件绑定海外银行卡不便利。例如,外国人使用银行卡绑定的时候需要进入2—3层进行操作,且有部分仍然为中文界面,外国人无法准确填写内容。
与此同时,卢卡等人担忧的隐私问题,也与中国金融合规的硬性要求形成了冲突。中国银联方面指出,从体验优化来看,外籍来华人员申请境内线上支付钱包时,需按照KYC(KnowYourCustomer,了解你的客户)政策要求输入个人信息,与其隐私保护理念冲突,因此目前申请、激活和使用率低。
在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看来,当前很多金融机构针对外籍来华人员移动支付服务的举措,主要目的还是获客。但当前外籍人员办理移动支付的一些制度性难题仍然存在,比如部分金融机构办理移动支付需要国内的手机号码,也需要国内的身份证,对手持护照、没有国内手机号和通信工具的外籍人员并不友好。因此,想要优化支付服务,提升境外人士来华支付便利性,并非支付一个行业要改善,还需要通信运营商、社交平台企业、金融机构共同努力。
北京商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外卡内绑\”与\”外包内用\”是当前业内的常用解决方案,境外人士通过支付宝、微信App绑定平台支持的国际银行卡,便可直接实现扫码支付;或是直接支持部分境外电子钱包扫码付款。
另针对外籍人士绑卡语言不通、注重隐私信息等问题,支付宝、微信在注册方式、开通流程、操作体验方面均有优化。其中,微信支付提供多种安全验证方式,针对外国人姓名格式特点,目前已支持多种格式兼容。当用户需要更改相关认证信息时,可在无需注销原有实名账户的情况下对主要信息进行修改。
支付宝方面则在监管指导下,开展境外用户免身份认证支付试点,但超出指定额度后仍需完成认证。认证时,支持境外人士用六种证件进行认证,包括:护照、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港澳居民居住证、台湾居民居住证、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
支付机构改造线下设备
自2023年末开始,随着我国扩大免签覆盖范围、放宽出入境签证条件等政策接连出炉,人民银行针对优化境外来华人士举措,进一步提出\”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解决方案。
移动支付之外,外籍人士常用的刷卡、现金等支付方式,在境内又有何掣肘?从境外人士比较熟悉的\”刷卡\”\”拍卡\”方式看,据2023年MasterCard(万事达卡)重点商圈外卡调研,在北上广深四个城市,零售餐饮商户的外卡受理覆盖率不足四成,非接触式\”拍卡\”商户覆盖率不足三成;境外人士的消费主要集中在住宿(近七成),在零售、餐饮和百货等商户的消费有待加强。
究其原因,拉卡拉方面指出,由于外卡受理终端和费率成本远高于扫码,因此并非所有商家都愿意接受国际银行卡支付,尤其是在非一线城市的旅游景点或小商家,可能只支持本地银行卡或扫码支付。这也是劳拉等人在采访中提到的难题,零售等领域的小商户无法接收外卡刷卡和现金。
外籍人士有需求,支付领域相关机构也在找市场。针对外籍来华人士不同的支付习惯,收单支付机构从线下设备改造开始,用产品创新解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拉卡拉通过对POS终端进行系统改造,以taptopay(非接支付,即\”拍卡\”)终端等创新外卡受理工具覆盖价格敏感商户;嘉联支付提供支持受理美国运通、VISA、万事达卡等国际主流信用卡的POS终端,支持持卡人自行选择外币卡支付方式;随行付实现远程升级实现存量智能收款设备外卡受理,大幅提升线下终端的改造效率,在热门涉外场景如旅游、机场、景点等进行重点商户覆盖,为境外来华人士提供更加便捷、安全、高效的支付环境;移卡打通与主流国际卡组织交易通道直联,持有美国运通卡的外籍来华人员可以在使用乐刷机具场所进行消费。
围绕现金支付需求,中国银行全部ATM支持境外银行卡取现,90%的网点、1300多家合作酒店和机场代兑点都能换外币,支持39种币种。
此外,中国银联、网联清算、万事达卡等机构主体也扮演着不同角色。其中,中国银联对习惯刷卡、习惯扫码、习惯非接触支付以及没有任何金融产品的用户,均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做到线上线下、境内境外、接与非接、卡码兼容。网联清算持续推动扩大\”外卡内绑\”\”外包内用\”覆盖面,积极开展同境外金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万事达卡依托数字人民币向跨境支付场景的延伸,让境外来华人士可以使用万事达卡为数字人民币的账户充值并消费。
殊途同归,不同的支付方式最终都是为了疏通外籍人士支付不便的堵点。支付行业资深观察人士苏筱芮指出,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能够充分满足大小类型商户、不同类型用户在各支付场景的支付需求。
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
\”近两年来,优化相关群体支付服务的动作明显加快了。\”不仅仅是劳拉感受到了中国支付服务的变化,多位支付行业从业人士也在采访中谈到了自己的感受。
万事达卡方面也在采访中提到,境外来华人士的支付环境的确在不断改善,然而如果能在重点商户覆盖等方面深入聚焦,则可更好地拉动旅游相关消费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而在近期监管部门集中力量推动下,优化支付服务有了更具像化的体现。2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强调要聚焦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
此后不足一周的时间里,人民银行召开优化支付服务推进会,提出紧盯银行卡受理、外币兑换、现金支付、移动支付和宣传推广等重点任务,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随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优化支付服务举行吹风会,再次提出将外籍来华人员使用移动支付的单笔交易限额由1000美元提高到5000美元、年累计交易限额由1万美元提高到5万美元等细化措施。
相关政策出炉后,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外币兑换机构等市场主体接连响应。支付宝方面指出,在会议当天(3月1日)已完成部分提额要求,近期将全部完成。下一步,支付宝将在人民银行、外汇局的支持和指导下,扎实推进落实各项措施,持续提升境外来华用户的支付安全性和便利性。
微信支付方面则表示,在打通场景、扩展商户与客服能力之外,持续通过简化注册流程、绑卡支付与充值支付,持续提升微信支付外卡支付体验。在人民银行、外汇局指导下,财付通基于金融科技能力,将持续提升跨境支付体验,便利境外人士在境内工作与旅居。
相关受访支付服务主体的下一步规划,均指向了持续完善外籍人士入境支付环境、优化支付服务。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认为,当前支付作为金融行业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其潜在的社会价值和作用也正在得到更高层面的重视。支付产业的重要性已经不能单从商业层面考量,其在跟随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同时,已经成为了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组成部分。
\”外籍人士缺失的是‘适合自己的’移动支付模式,主要是因为这类群体不了解国内支付流程以及对应的支付场景。\”苏筱芮表示。因此,苏筱芮建议,一方面从顶层制度来逐步细化支付便利提升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也有必要针对现有做得较好的支付业务作为典型案例,加大宣传力度并作为服务指定客群的标杆。
此外,张青松也在会议上强调,支付机构推出一系列便利措施之外,人民银行始终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在推动支付服务提升、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注重风险防控,实现两者的动态平衡。一方面,支持支付机构尤其是头部支付机构根据自身的业务实际,针对不同交易,实行差异化的风险防控策略;另一方面,督促支付机构加强交易监测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采取风控措施。
北京商报记者廖蒙董晗萱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31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