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费留学生也可以改换国籍吗?复旦博士出国留学,从此沦为街头乞丐。而最让笔者在意的一点是,根据报道中所言,他当年是作为公费留学生出国的。
我国的公费留学历史,从清朝就开始了,我们为何坚持公费留学项目,不怕他们一去不回吗。
这个问题早在1978年,就有人问过邓公了,当时他是如何回答的?
80年代的李政道研究生计划
最近美国街头的一个乞丐成了网络红人。起因是一个叫做“王探长在纽约”的网络博主,在街边发现了一个会讲中文,谈吐非凡的乞丐。
更令人吃惊的是,他声称自己是复旦毕业的博士。视频一经发出,复旦校友会马上对他的身份进行了确认。他真的是复旦博士!
这位孙博士还是一位少年天才,当年中考满分是640分,孙某某考了628分。他从江阴南菁中学被选入复旦少年班。1985年被复旦大学物理专业录取。
40年前学习物理专业,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国内,找工作都是轻而易举。据孙博士说他能拿到14万美元的年薪,一点也不夸张。
至于他堕落到如此地步的原因,据他自己所说是情感受伤导致精神失常。也有爆料说他嗜赌成性。而家人一直以为他在为国家做保密工作。其中真相扑朔迷离。
随着网络热度飙升,这个孙博士的人生经历也被申通广大的网友抽丝剥茧。而在众多信息中,下面这一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根据网友所说,孙博士作为复旦少年班的成员,被选入了“cuspea”计划,这个英文单词是“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的简称。
这是1979年到1989年间,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带领中国物理学界,跟美国合作的一项人才培养计划。十年间共派出了915名学生,每年在全国选不到100人。
能进入这个项目的人是由中国推荐,美国考试面试双重筛选,可以说进入项目的都是精英。考上后学费由美国大学提供。1980年这个项目被停止,孙博士应该是最后一批。
纽约大学
我国的第一批留学生,诞生于1871年的清朝末年。当时清朝公费派120人留学美国,自愿回国报效94人,这个比例怎么样?
清政府送出留美幼童94人回国
公费留学美国项目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政府末期的洋务运动。当时,清政府认识到西方国家的知识和技术对中国的重要性。
然而由于长期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中国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李鸿章和曾国藩等人提议公费派出幼童赴美留学,以学习西方文化和科技知识,并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
首批赴美留学的学生平均年龄仅12岁,被称为“中国留美幼童”。他们通过清政府的安排,来到了美国并被分配到不同的美国家庭进行寄宿。
在美国,他们开始接受与众不同的生活,学习美式教育、品尝美食和穿着西式服装。这些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困境和挑战。潘铭钟十五岁时病死异乡。
这批早期留美学生没有辜负国家的期望。邝咏钟,杨兆楠、薛有福、黄季良,沈寿昌,黄祖莲,陈金揆归国后全部成为海军,在中法海战和甲午海战中战死,为国捐躯。
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是其中之一,
唐国安成为清华大学的首任校长。他们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多努力。
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杰出的外交家梁诚让美国返还\”庚子赔款\”。
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外交部长梁敦彦利用自己的外语优势,用英语和俄语等多种语言,在外为中国演讲发声,他们全部都是当年送出去的小留学生。
尽管公费留学计划在后来的历史中被终止,但留美学生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仍然值得回顾和肯定。
他们在政治、工程、外交和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留学生离开中国前照的照片
邓公恢复留学计划52人回国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认识到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因此非常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此,他派遣人才出国学习,并提倡培养中青年教师和为优秀人才提供出国学习的机会。邓小平的派遣留学生计划是他亲身经历的产物。
赴法勤工俭学时期邓
年轻时,他没有财务支持去法国学习,不得不在国外工作以减轻经济负担,这直接影响了他的学习效果。
他看到了国外学习环境的优势,对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很有意义。虽然邓小平当时的经济条件不允许能够支持更多的留学生,但他还是鼓励他们去学习外国的先进知识。
有人担心派遣出去的留学生不会回国,这会对国家造成损失。
对此,邓小平表示,即使有留学生受到外部影响而放弃回国,出去100人里受到影响的只有10人,而中国人口众多,损失几个人也不要紧。最重要的是加快发展,减少差距。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派遣留学生的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选拔考试,选出了近3000名优秀年轻人,其中52名留学生被选中并提前赴美留学,开启了这一重要计划。
邓小平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派遣留学生计划,为中国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计划在促进中国人才成长和国家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五十二名留学生不仅全部归国。其中的张恭庆,姜伯驹,张楚汉、陈俊亮、柳百成,童坦君,李衍达如今都已经成为国内科研界的大拿,很多人已经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抗战期间清华公费留美
1933年,清华大学设立了招考委员会,负责选拔并派遣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在教育部的委托下,自1933年开始,每年选拔一届留学生。
然而,由于战争的爆发,公费留学选拔在某个时期中断。后来,为了恢复选拔工作,清华大学派出了一支调查团,到西南联合大学进行考察,并组织了第五届留美公费生的选拔工作。
先后录取了17名学生,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再次导致选拔工作的暂停。直到1943年,第六届留美公费生的选拔工作再次展开,并录取了22位学生,其中以西南联合大学的学子居多。
在所有留学生中,何炳棣的留美考试经历颇具代表性。他在报考时,经济史不是他擅长的领域,结果第一次考试失败了。
于是,他决定写信给蒋廷黻,请求他能恢复西洋史的科目设置。蒋廷黻正好看到了这封信,并向相关部门提出了建议。幸运的是,科目成功得到恢复,并实现了顺利考取第六届留美公费生。
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
在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为了节约外汇,严格限制了留学生的派遣数量。他们改革了留学制度,并加强了对派遣学生的统筹和管理。
研究科目也限制在与军事国防相关的领域,如军事、工程、理学和医学。清华捐款基金对于西南联合大学教育的支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然没有直接提供经费资助,但在维持学校的教学研究和留美公费生选拔方面,清华庚款基金发挥着重要的意义。
在抗战时期,中国留学教育受到了战争的和政府政策的双重影响。虽然留学生的规模骤减,但从制度和规范的角度来看,留学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在抗战之前,国民党和各地军阀也派遣过非常多留学生。张作霖就派出很多东北地区的年轻人去读军官学校。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关键的人才,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个时期的留学生几乎全部会回国,不过大多数为国奋斗过后,会在中老年移居海外。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31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