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中国教育电视台邀请,2021年4月9日我将以嘉宾身份参加《留学为你来》栏目访谈录播,主题是“留学圈背景提升业务揭秘”。我做了相关资料汇总作为腹稿,向中国留学家庭提前“剧透”。
01 强化背景提升服务只是留学行业的自救策略吗?
留学与很多市场细分(比如语言培训、游学、海外金融服务、海外置业等)相关,这是一条很长的服务链,背景提升是其中一个环节。留学机构整合上下游相关业务,看起来是多元化经营,实际上是服务延伸,否则无法实现留学机构承诺的“一站式服务”。
而且,从实际市场需求来看,背景提升几乎成为必选项,特别是美国名校本科留学,在学生“软实力”方面要求很高,不做相应准备,在大学申请过程中就可能处于竞争劣势。
02 名校录取的学生背景活动是标配吗?
我觉得,海外名校录取与国内重点中学小升初的考核、选拔模式是一样的,永远无法量化名校的录取标准。
哈佛录取就强调一个关键词——holistic,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全人教育”。申请入学的学生要“全面”,需要多全面?需要几次社会公益活动?需要哪个竞赛得奖?需要在哪里发表论文?需要谁写的推荐信……不会说清楚。
这里面的核心在于:这些标配的背景提升活动一般都是留学、培训机构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但不是名校要求的。
03 欧美名校录取率降低的原因?
名校录取率降低背后真正原因有两个。
第一,录取要求高,宁缺毋滥。特别是美国名校,大学收入的主要来源不是学费,而是慈善、社会捐助。
比如哈佛大学2019年收入55亿美元(约385亿元人民币),其中学费收入占22%,而捐助收入达到43%。这样,哈佛等名校没有必要纠结招生量,可以严格规范录取标准,保持大学品牌影响力。
第二,名校要保持“政治正确”。
美国奥巴马执政时期曾倡导“平权行动”(Affirmative Action),要求学校招生时保持种族多元化,特别要照顾西班牙裔、非洲裔学生。
当然,这一政策推行起来也难免陷入“种族悖论”。名为“大学生公平录取”(SFFA)的民间组织,就曾控告哈佛大学在招生过程中歧视亚裔申请者。亚裔学生尽管成绩优异,但被录取的几率远远低于白人、西班牙裔和非洲裔。
而哈佛则坚持认为自己是在遵守“平权行动”的要求。作为世界顶级名校,哈佛的招生名额极为有限。保证了亚裔的机会,便有可能关闭西班牙裔和非洲裔的通道。保证了有色人种的机会,便有可能关闭白人的通道。
不同种族之间的平衡在实践中显得那样敏感、复杂、难以驾驭。
所以在招生的时候,有些名校为了不给自己“找麻烦”,宁可降低录取率,以追求纸面上的公平。
04 《纽约时报》的一篇名为《名牌大学都在强调领导力,但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领袖吗》的文章,认为美国大学申请被“领导力”绑架了,果真如此吗?
我读了这篇文章,确实很有启发。里面有一段话写得很好,作者认为“过分抬高领导力使领导力失去了本质意义,它教导学生成为领导者就是为了掌权,而不是为了他们关心的事业或信念。”
招生要求的误导会产生蝴蝶效应,引发留学机构、培训机构无限制放大对“领导力”录取要求的解读,最终的受害者一定是学生和家长,直接的后果很可能是造假。
为了突出“领导力”,学习、考试成绩已经不能说明问题了,还需要竞赛取得名次、论文进入核心期刊等等,而这些不要说中国学生,恐怕连美国学生也没有多少能够达到。于是就只能花钱“买”,“买”写手包装,“买”竞赛名次,“买”论文入选。
这完全背离了欧美大学在招生时的要求。
05 英国高中生怎样培养领导力?
英国著名私校最重要的领导力培养活动是体育竞技,特别是足球、曲棍球、马球、板球等集体项目。为了团队的胜利和荣誉,勇于迎接挑战,不怕困难,顽强拼搏,英国人将这些称之为贵族精神。
我曾经拜访过英国著名寄宿制中学哈罗公学,英国大诗人拜伦就是哈罗的校友,运动是哈罗公学历史沿袭的传统。
即使像拜伦这样运动技能欠缺的学生,当年还曾代表哈罗公学出战与伊顿公学的板球比赛。
06 领导力的培养是对官本位的追求吗?
对领导力的理解确实需要回归本质。多年前,国内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面试时,看到应聘者是学MBA(工商管理硕士)的,便发表这样的观点:“工商管理?想管谁呀?有管人的资格吗?”
别说领导力,就连“管理”有时都被作为经验、地位、权力的象征。
而实际上,领导力也好,管理也好,首先是从个人出发的,先要领导好自己、管理好自己。责任感、创新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都是领导力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未来安身立命的根本。
07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藤校或者顶级名校的导师带的科研项目,对这类名气大、花钱多的活动你怎么看?
这种“藤校保姆”式的占坑班最大好处是通过“导师”个人经历深入了解美国顶级名校办学风格、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交流一下申请方面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至于科研项目的结果能否成为申请中的加分项,还是要理性对待,毕竟没有所谓“保过班”,所有的“包装”都是培训机构、留学机构的理解和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迎合录取标准。
08 做义工一定要去非洲吗?
听到“去非洲做义工”的包装,我都被气乐了。公益活动本身不应该是作秀。国内有这么多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伤残学生,身边的社区也需要我们做些实事,跑到非洲去总感觉是为了旅游,顺便拍些照片交差。
09 能不能拿英国举例,给我们讲讲国外的义工体验?
在英国大学的就业中心可以查到公益组织的联系方式。不过,更多时候,公益活动都是个人单独做的。
我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大学附近有一个Oxfam的实体店,专门出售二手商品,收入用来做慈善。我一般会把用过的书拿过去直接捐给店里,也会同时问店里有什么需要帮忙的,约时间去做就好。
还可以写邮件给相关机构,提出自己捐助或做义工的诉求,对方会安排好时间,回复确认。
义工打卡是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最好能长期坚持,而不是仅仅为了出国才做。
10 夏校是什么,全世界都有吗?
北美比较流行夏校(Summer School),知名度高、学术实力强的大学开设夏校,开课时间为每年的六月下旬至八月末,分为学分课程、非学分课程和语言课程。
英国大学开设的入学语言班也在夏季,虽然也有体验功能,但指向性很强,上语言班就是为了进入这个大学的学位课程,因此还不能与北美夏校相提并论。
11 中国高中生参加国际会议是开玩笑吗?
参加国际会议对英国留学的中国高中生来说还是有些勉为其难。除非学生特别喜欢某个领域,而且英语程度也能达到阅读专业性强的文章、听懂会议内容,否则感觉是纯粹意义上的拔苗助长、作秀。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31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