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供映射出的是关于留学性价比的讨论,其实恰恰体现了学历回归理性,这也是中国社会成长的一部分。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凤凰网
ID:ifeng-news
作者:徐瑾,知名青年学者,公众号《徐瑾经济人》主理人
2023年之后,世界似乎正在恢复正常。
2023年,留学话题依旧热门,其中包括“留学断供”的新闻。
这些故事往往是这样的,原本光鲜安逸的家庭,因为各种意外,比如投资失败或者中年失业,家庭财务陷入窘迫,导致一些就读留学生变成了人还在钱没了的状况。
与之对应,各种关于东南亚留学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中开始活跃。
冷热对比之下,如何看待这一情况?留学还有镀金光环么?不得不说,一个冷静留学计算利益得失的时代到了。
01
国际学校在线
留学断供的背后:当家庭开始考虑性价比
说起“留学断供”,主要是指在英美国家的留学生。
这些国家教育高度产业化,学费全球最贵,往往一年20、30万打底,加上生活费住宿费更打不住。
尤其是美国,美国高中费用不菲,本科四年,研究生学制又长,花费几百万不算离谱,如果中间家里有个风吹草动,没点存粮真的罩不住。
中国中产青睐的“藤校”,也就是美国八所常春藤盟校,都是私立大学,费用水涨船高。按照U.S.News统计2003到2023年数据,这些年美国私立大学的平均学杂费上涨了144%,公立大学更甚,学杂费上涨了171%。
据悉,普林斯顿与哈佛大学2023年本科学费上涨到54269美元,普林斯顿57690美元,斯坦福大学更高达61731美元。大家熟悉的其他名校也基本不甘人后,可以说如果加上住宿和吃饭,一年十万美元轻松达标。
这些费用,对于美国本土中产学生,也是沉重的负担,不少人需要靠奖学金、助学金与学生贷款加上打工来支付。
但对于一些中国中产,当地人的印象是不差钱,多数家庭会倾尽全力为孩子求学买单,私立学校的高昂学费挡不住华人家长“爬藤”的人群。
过去,学费这些都不是大事,留学费用不就是一线城市一套房的事么,关键是这些费用在家长眼中总能赚回来,读了一个好学校,回来找个好工作不在话下,在相亲市场留学也是一张好牌。
“断供”这个词传神,点出了留学和房地产差不多的属性:在过去是投资,意味着价值会不断提升,大家都争取买入,甚至不惜加大杠杆,越能贷到款买到大房子越是人生赢家。一旦买入自己翘着脚才够得着的房子或者大学,无论以后房子出售出租/毕业找工作都可以有更好的跳板——本质上,这些投资的预期是长期增值。
如今,房子的金融属性开始淡化,价值前景也引发争议,房子提倡房住不炒,不少人也开始提前还贷,甚至反向操作房地产,把大房子换成小房子。房子越来越像消费品,从买入开始就可能面临折旧甚至贬值。
留学似乎也是这样。
以前花再多钱,基本能看到回报,如今留学回国的人越来越多,工作几年挣回学费对多数人几乎不可能。
目前留学生回国人数超过百万,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回国求职留学生数量同比增长8.6%,海归留学生的平均月薪在2022年是14680元,比2021年同期上涨7%。
对于中产家庭来说,留学的味道也发生了变化——花比国内多好几倍的钱,毕业了也未必有特别优势。为了留学前后花费几年时间,在越来越卷的相亲市场反而可能成为一种蹉跎。
留学也越来越类似消费,或者说一种奢侈品消费。
更多时候你不能指望回报,只能为拥有的感觉买单—你不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值这个价格,但身边人都有的时候,你觉得自己也不能少。
但是,当疫情之后,身边人逐渐抛弃奢侈品消费之后,你还愿意为奢侈品买单么?
目前媒体报道的断供消息,不少是个案,暴露的只是中国中产家庭脆弱的一个侧面。放在更宏观的层面来说,与其说这折射出国内家庭现金流的问题,不如说,大家对于留学的态度出现了转变,开始更多思考性价比——任何事,一旦开始考虑性价比,说明这件事就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在最推崇留学的上海,观念也在改变。有人在本地社交媒体发问,有500万,是送孩子出国还是买郊区别墅,大家争论不休,不少人认为“二选一的家庭不适合出国”。
这未必是坏事,对于留学热的反思,表示在对未来预期低迷之下,经济理性重归。
02
国际学校在线
东南亚悄然成为新留学热门目的地
在这样追求“性价比”思路主导下,就近留学开始成为新热点,似乎成为欧美留学的平价替代选项。
当就业竞争激发的留学,渐渐成为一个惯常程序而不是超级加分项,那么如何更简便地实现目标,就成为不少中产的新思路。
东南亚成为一种方便选择,而以往处于留学鄙视链低端的港澳台,在东南亚大学面前也显得性价比不足——距离近,费用低,而且好申请,上学灵活,不少东南亚学校还排名进入全球百大名校,一线城市多数也可以落户,拿个博士也方便进入体制内,比如菲律宾本科学费据悉一般在8000~20000元人民币即可搞定。
前些年,某高校数十名老师集体从某东南亚大学毕业的新闻,一时间成为学界笑谈,如今大家回过神来,也许这种行为并没有那么荒诞不经,甚至有些抢先走近道的先知先觉,因为追随的人越来越多。
一家教育机构的《2022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东南亚地区国家受到意向留学的人群欢迎,数量逐渐上升,目前至少有近10万名留学生活跃在东南亚地区。马来西亚教育部近些年发布数据,国际学生数量同比去年增长31%,而新加坡大学录取人数也逐年上升,2022学年就读硕士项目的学生人数比2021学年增长12.8%。
当然,东南亚的学校,并不是如大家想象中那么水,想简单毕业也未必真如中介宣传的简单。
东南亚有名校,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都是全球百强,且不少英美高校在当地也有分校,也有教育部官方认证。根据媒体报道,截至2022年年中,中国留学网认证了东南亚地区10个国家共计399所院校,其中新加坡15所、马来西亚院校98所,泰国院校85所。
03
国际学校在线
不是学历贬值,而是学历回归正常化
留学话题回归理性,映射了学历变迁的真相,留学不过其中一端。
以往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而如今大家更多调侃研究生满街走。学历社会的压力无处不在,研究生也不得不和本科生一起面临严酷竞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58万,创下历史新高,不仅如此,在北京市的28.5万高校毕业生中,硕博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按照目前研究生扩招速度,这种趋势可以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扩大,2023年报考人数474万,录取率16%,两年之前录取率则为30%。
更不用说,当下录取的研究生中,新增加更多的不是学术硕士而是专业硕士,这些硕士学制短,学费年年上涨,个别名校金融类别的,学费大几十万也不新鲜,已经比肩国外甚至英美。
即使就业形势严酷,考研仍旧让不少学子趋之若鹜。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共有474万考生报名参考,较2022年总体上涨了17万。考研和考公务员一样,成为不少年轻人为之拼搏奋斗的“上岸”目标,二战三战并不少见。
有人认为,研究生过多是一种学历贬值,我认为这其实未必正确。
高学历对于中国还是稀缺,而且回报并不低,当下中国有806万研究生,对比全国人口比例是0.62%,而美国早在十年前,美国25周岁以上的人口中持有硕士学位高达7.62% ,博士学位比例2.94%。尤其在某些科研开发领域,研究生博士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也正因此,留学和考研普遍化的现象,与其说是学历贬值,不如说这是学历正常化。
更重要的是,从数据来看,读研究生回报依旧为正。按照麦可思数据显示,以2016届本科生为例,毕业五年之后,有学历提升的人群月收入为11099元,就业满意度是83%,而没有学历提升人群也就是仍旧本科生的同届生,月收入是10256元,就业满意度是76%——可见无论收入还是就业满意度,学历提升虽然需要时间金钱投入,稍微拉长一点时间线,还是有不错的回馈。
不少专家喜欢用孔乙己脱下长衫鼓励年轻人进工厂打螺丝,或者说扎堆留学考研不理性,但是这忽略了市场自身的规律,或者年轻人在有限条件下选择的理性。人是经济人,多数外人看不明白的行为,有其背后理性逻辑。
管理学上有一句名言,你考核什么,就得到什么,留学考研也是一回事——当官方标准在全球排名、海归、研究生、博士之类定下硬性标准之时,总有人能够在几个选项中找到一个结合点,来实现自身选择最优化。
过去主流选择英美,是繁荣时代不惜豪掷千金的表现,而如今留学断供上了新闻,东南亚成为主流选择,体现了时代的变迁——表面是留学负面新闻讨论,映射出性价比之下的权衡,其实恰恰体现了学历回归理性,这也是中国社会成长的一部分。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凤凰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点击上方 关注我们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11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