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申请季的进行,相信不少同学已经陆续按照自己的节奏完成了早申请的材料准备。
随之而来的,除了等待早申结果和准备常规轮,还有面试环节的到来。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做一个关于美本面试的重要性分析!
Types of Interview
面试的分类
01/
根据面试政策划分
⭐️必须参加面试:
此类学校主要集中在一些常青藤学校以及其他一些好的学校,比如乔治城大学。这个大家调查学校的时候一定记得要顺带查明。一般来说,在你的城市里有校友面试官的情况下,许多ED的学校都会要求学生参加面试。
没有特殊理由而拒绝面试会对申请有负面影响。
⭐️自己申请面试:
比如范德堡大学,莱斯大学等,学校发送一份邮件告诉大家如果想要参加面试,需要大家自行登录学校的面试申请页面,从你的城市列表里选一个心仪的校友面试官,向他/她发送请求,请求通过后就能愉快面基(试)了。
部分学校有request an interview的选项,可以向学校所要面试的机会。
⭐️鼓励参加面试:
这种面试的另一种说法是optional interview,比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 芝加哥大学的面试就是optional的。
学校会发送邮件通知你有面试的机会(申请者递交申请后一般2周内会收到邮件邀请,申请递交前不可以自己预约),你可以选择参加或者不参加。
⭐️非常规面试:
是指申请人亲自飞到学校去直接找AO request interview,或者在AO环游世界来到你的城市进行招生宣讲时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面试的情况。后者的例子就是每年的文理学校巡展结束后的招生官面试。
⭐️不提供面试:
大多数的公立大学如加州大学系统、德州大学奥斯汀、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和乔治亚大学等在申请过程中完全不提供面试。
No.1
面试可以改变招生官的想法
面试是申请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和推荐信一样,它可以改变招生官的想法。不论面试官是校友还是招生办工作人员,他们的职责是如实反映你的竞争力,而且他们通常会反映好的一面。
No.2
申请者可以展示对学校的了解
招生官想要知道,申请者到底对这所大学了解多少,而面试记录往往包含了相关细节。此外,推荐信里还有很多能加深招生官对申请者了解的重要信息,比如申请者的个人特质、对学校的兴趣、今后的学术和职业目标。
No.3
面试能够印证招生官已有的看法
面试通常能印证招生官从其他申请材料中得知的信息,让他们更加确定自己对申请者的判断。
No.4
强烈的情绪会吸引招生官注意
招生官在阅读面试记录的时候往往会关注其中的强烈情绪,不论这些情绪是好是坏。一般校友面试官会在报告中给予申请者正面的评价,能够佐证申请材料中的已知信息。但如果有学生给了面试官惊喜或者惊吓,这样的面试记录会引起招生官的注意。
No.5
申请者可以传达自己的热情
招生官会留意申请者在面试时表现出来的投入、好奇和热情。学生回答的清晰流畅度,以及他们对学校的了解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No.6
人才招聘
面试是学生突出优势,解释短板的绝佳机会。同时,学生也能借此机会了解学校历史,展示真实的自我。比起强行凹人设,更简单也更合适的做法是做自己。
No.7
通过美国大学面试来考验申请人掌握英文这个语言的能力:
对于亚洲申请人而言,这是第二外语测试。面试官可透过美国本科面试便可以判定申请人能否以纯熟、自然的英文沟通。
No.8
人才招聘
改变美国人对于亚洲学生的刻版形象:
一般人认为亚洲学生在班上通常较安静,这虽是刻板印象,但大部分的亚洲学生的确如此。由于文化背景及教育方式的差异性,西方学生一般较亚洲学生乐于发问,以及参与班上的讨论和活动。相对的便显得亚洲学生个性较内向,且参与课堂活动意愿低。请利用面试的机会,向学校评审表明你是个主动积极、热衷参于班上活动的学生。
No.9
体现自己的贡献:
希望招收对于学习环境能有贡献的申请人。申请人应当在面试过程中,表明希望自己独特的专业经历与洞察力能带来正面的影响。
No.10
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
学校评审在审核外国学生的条件时,最关注的莫过于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力。对亚洲学生而言,到国外念书与学习是个截然不同的挑战。于面试时,申请人需要说服面试官自己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也能顺利完成学业。
No.11
展示自己的优秀逻辑与推理能力:
美国本科面试官会仔细审视申请人表达意见时的逻辑和推理能力。他们想知道申请人表达意见时,是否清楚明白、有条理,且具有说服力。
No.12
体现自己的成熟度:
大多数亚洲学生的学校成绩皆相当出色,但却缺乏西方学生多半具备的实际工作经验。此外,多数亚洲学生欠缺管理经验,或不曾担任可自由发表意见的职位。由于缺乏这样的经历,亚洲学生的成熟度一般是评审委员最大的顾虑。
面试官会从种种线索来判断你的成熟度,以及与他人共事的能力。会是贵企业进军亚洲地区成本较低、获利高的快捷方式。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11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