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青少年走出国门,前往世界各地留学。
但又有谁知道,在一百五十多年前,一批30人的留学生队伍竟难以凑齐。
思想的差异,时代的不同,出现这样的局面我们不难理解,如果你在那个年代,想必也会如此。
但有这样一个人,决心要让中国青年能够享受西方教育,使落后不堪的旧中国得以复兴,实现国家的文明富强。
他以一己之力,拉开中国学生海外留学序幕,却被世人遗忘近百年,他就是中国海外留学第一人,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hong),中国的第一个“海归”。
1828年,容闳降生在广东香山县一户农家。当时广州早已成为清政府与西方人贸易来往的“唯一”口岸。
在容闳的童年时代,西方传教士还没有获得在中国合法传教的权力,他们只得在澳门、广州等沿海地区秘密传教,并在澳门设立免费的教会学校。
家庭贫困的容闳没钱念私塾,只得前往澳门的教会学校就读,而这个选择将会改变容闳的一生和近代中国的面貌。
这个学校名叫马礼逊纪念学校,是由西方传教士开办的。后来,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接管了这个学校,并担任校长。几年之后,校长因身体有病,不得不返回美国。
不过,校长勃朗表示:可以带几名同学去美国留学。容闳看到了机会,于是,向校长提出了申请。
最终,1847年初勃朗回美国时,带了容闳等3个中国学生同去,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城学校就读,这是一所大学预备学校。
三年后,容闳在慈善组织的资助下进入耶鲁大学。
进入耶鲁大学后,容闳刻苦学习,不到一年,就两次获得了英文大赛的一等奖,容闳因此名扬耶鲁。
这时期的容闳总想为祖国做点什么,他认为,“以西方之学术灌溉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这时的容闳已确立了教育救国的理想,他常和同学谈起,想让更多的中国年轻人能走出国门来到西方留学。
1854年,容闳以优异的成绩从耶鲁毕业。他是耶鲁的骄傲,他的照片至今悬挂在耶鲁大学的访问展示厅内。
1855年,容闳拒绝了美国提供的高薪职业,怀揣着以留学为核心的“教育救国”计划,从大洋彼岸的美国归来。作为中国第一个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留学生,容闳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组织官费留学幼童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在踏上回国航船之后,容闳反复思考如何实现自己的毕生理想。由于对清政府的腐朽落后有清醒认识,一开始他就将目光投向了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时,容闳以为这是改变中国的良机,于是他兴冲冲的前往“天京”考察。
早在香港驻留时,他就与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玕交好,深知其思想开明。加上洪仁玕深受洪秀全重用,容闳便试图以此在太平天国实施自己的计划。
洪仁玕对此十分重视,赐给容闳义爵。可惜,洪仁玕虽觉得意见好却不能在太平天国推行,只能上奏洪秀全。
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容闳大失所望,这样的一支队伍,是不可能承担起改造中国的任务的。
于是容闳转身离开了“天京”,至于洪仁玕已经给出的高官厚禄,
我想,这并不是这个人的追求。
1861年秋,湘军将安庆从太平据手中夺回,曾国藩于是在安庆设立安庆军械所,广招人才,“设居造船炮,颇以兴洋务,得人才为急”。容闳听说后,前往投靠曾国藩,成为曾国藩幕僚之一。
1864年,容闳再次前往美国,这一次他将带去的三万两白银全部换成了机器,这些机器最后都成了江南制造总局的家底子。
在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容闳意识到只有教育才能兴国,于是他极力推行政府出资派人留洋学习先进的知识。
1870年,容闳在曾国藩办理“天津教案”时,向他提出由官方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的建议,“使予之教育计划果得实行,藉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
我们知道,曾国藩本人从没出过国,也较少与外国人打交道,可他爽快地答应下来,并允诺与李鸿章联袂入奏。当时,曾国藩被“天津教案”搞得焦头烂额,名誉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但他义无反顾地站出来。
1872年,容闳奉命率30名学生赴美留学,任学生监督,兼任驻美副使,长期驻美。
这史称“中国幼童留美运动”(1872—1881),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官费留学生。按照计划,每年挑选30名12岁左右的学生赴美留学,分4年共120名。
为了实现这件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容闳孜孜不倦地努力了17年。
1875年至1881年容闳还先后兼任驻美国、秘鲁、古巴三国的副大使。
不幸的是,清朝保守派对学生思想的西化产生担忧和惧怕,而该项目的重要支持者曾国藩又去世,清廷便决定废除了这项留学计划。1881年底,清廷正式发布命令“速解散留学事务所”,撤回了全部留学生。
在美留学的这批学生,不少人成为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比如: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思想家严复、北洋水师将领邓世昌、国早期驻外外交官员欧阳庚等人。
除1人早亡、7人因各种原因回国外,112人学成归国后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882年,备受打击的容闳深感失望,对清廷和洋务派也开始不信任,侨居美国,在美国一待就是13年。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他介绍孙中山向李鸿章上书,孙中山和他是同乡,都是香山县人,他虽然对于孙中山革命的理念不怎么赞同,但还是很欣赏这个先进年轻人。
1895年,他回到中国,定居上海,结识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人士。他曾上奏设立国家银行,结果因盛宣怀干扰不了了之。
维新党人对容闳十分倚重,容闳也对维新运动的大小事务,积极参与。“保国会”成立的那一天,年近70岁的容闳亲自到场,。他的住所成了党人聚集商议之地,俨然是维新派幕后的总参谋长。维新失败后,容闳先藏匿于上海租界数月,再辗转逃往香港。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政府大总统,第二天便亲笔写信给容闳,诚邀他归国担任要职。
可惜83岁的容闳躺在病床上给老朋友们写信,热烈欢呼伟大胜利。可惜的是,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未能回到他深爱的祖国。
4月21日上午,容闳病情恶化,抢救无效,逝世于美国康州寓所,终年84岁。
如今在美国还有容闳纪念日、容闳小学等,广东珠海还有容闳故居,以纪念这位卓越的中国先驱。
容闳是最先播种的那个人,种子成长收获之后,继续播种收获。一代又一代的学习传承,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出现,最终建造了今日富强伟大的中国!
容闳的所作所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应被历史遗忘!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11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