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源是刘少奇的儿子,在恢复高考后,考入北京师范学院,1982年,临近毕业的刘源开始认真考虑毕业后的去向。
由于身份特殊,再加上他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因此选择还是很多的。
最有诱惑力的当属出国留学这条路,当时美国和日本多所名校已经向他发出邀请,要他到国外去留学,在刚改革开放那阵子时,流行起了一股出国热,很多人都想出国去见见世面。
但是刘源果断拒绝了这些邀请,而是选择留在国内发展。
作为一名师范毕业生,老师肯定是专业对口的职业,他也十分喜欢给学生们讲课。但是他的老师却希望他能够考研究生深造,并为此多次找他谈话,连研究方向都替他想好了。
然而这也不是刘源最想做的事情,刘源最牵挂的还是农民。
文革开始后,刘源被下放到山西省山阴县的农村,在他人生最低谷的岁月里,是农民兄弟给他带来的温暖,让他重新燃起斗志,跟农民兄弟一块劳动,一块生活。
村民们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他商量,让他帮忙排忧解难。在农村生活七年后,因病离开农村后,他一直牵挂着农民兄弟。
在几经考虑后,刘源终于下定决心,到到村去,向农民还情还愿,为老百姓踏踏实实做些事情。
可一想到母亲,刘源又有些犹豫,母亲在文革浪潮中历经磨难,如今正是需要人陪伴的时候,自己如果去了农村,就不能陪在母亲的身边了。
因此,刘源几次想告诉母亲,却又几次咽回肚子里,不知道如何开口,王光美也感觉到儿子似乎遇到了问题,便主动询问。
刘源鼓足了勇气后,大胆说出了自己的决定,他本以为会遭到母亲的反对,没想到王光美听到后很高兴,还特意出面找到北京市领导,为刘源去农村工作而“走后门”。
1982年春节前夕,刘源只身来到河南新乡的一个村子担任村主任,来到农村后,刘源帮司机擦车,让座位给炊事员,谁都没有把他当回事。
夏收的时候,刘源和农民一样赤裸着身子,在田间地头干活,修路的时候,东奔西走,跟上面的人磨嘴皮子,然后和农民一起挖路基、铺沥青。
几个月后,村民们意外得知眼前这个村主任就是刘少奇的儿子时,感觉非常不可思议,国家功勋的后代咋会像个农民一样。
很快,社会上就开始流传,他到农村工作是去“镀金”,然而农民听到这种风言风语后直接回答说:“谁要也到我们这儿像刘主任那样‘镀金’,我们百分之百欢迎。”
在熟悉了农村的情况后,刘源又主动要求负责乡镇企业,当时农村改革刚刚开始,乡镇企业被人看不起,认为破产是早晚的事。
刘源却不这样看,他从整顿企业内部入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他的领导下,好几个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就起死回生了。
由于肯为老百姓做事实,刘源受到了群众的拥护,后来由于成绩显著,先后担任了县长、市长、省长。
由于长年累月地工作,刘源很快就满头白发,有人认为这是遗传的原因,却不知道这是过度操劳造成的。
有人对刘源的人生轨迹不以为然,认为他是凭借刘少奇之子的身份才得到重用和提拔的。
对此,刘源并没有表示反对,刘少奇儿子这个光环始终围绕着他,但他想的是,如果每个人都利用自己的关系,去为老百姓多做实事,那么这样做又有什么问题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12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