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留学生“断供现象”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或家长表示供不下去。事实上,供子女出国留学的家庭中至少得算是小康以上,但是对于很多留学生来说,这仍显得很委屈。留学生每天课余时间要做2份小时工,与国内想象的“海外贵公子”完全是两码事。留学费用不低,尤其是在英国、美国等学费和物价水平高的地方,以至于家里拿那么多钱,只是想给子女一个好起点,但是读到一半却前功尽弃,“沉没成本”太高了。留学生“断供现象”一点也不意外,与一些家庭在房子上断供是相似的道理。在环境好的时期,给很多人一种“阶层跨越”的错觉,以至于大家认为自己有能力住新房、有本事供留学生。直到出现困难,才发现局面不容乐观,束手无策。
这种情况下得留学生被称为“假中产”,其代表意义是,在子女出国留学之后,结果家里没钱了,无法支持子女完成学业。回国重新复读参加高考,再从大一新生做起?这等于是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以为走捷径想不到却走了回头路,关键是已经这么久脱离高三的应试培养,成绩可能还不及当年,这令“假中产”倍感挫败。留学生的困境让人唏嘘不已,以为已经劈头盖脸地拼过去,居然开始告急。留学生身在国外,无法在及时帮助父母,甚至难以借到钱,自己也只能辛苦打工赚钱凑生活费,偶尔还要割肉割肾以换取生活开支。
真中产的世家级保障,“假中产”逆袭的未卜局面
与“假中产”相对应的是“真中产”,真正有实力的家庭,即使遇到风浪也有足够的实力保证留学费用,并且在自己的行业有更多周全的退路,他们的难度系数相对较低。但是,有了“假中产”后,“逆袭”这个词也才刚刚开始流行。“逆袭”是有可能发生的,但仅限于某些短期的机遇,而且,这有一定的风险。如果不够理性,很容易给自己灌输“励志鸡汤”,认为还能做得更好;最后因为判断失误和缺乏客观的自我认知,导致“跌落”。而这只是让更多人回归了“真实”而已。
家长的逻辑缺失:自私引发的网友批判
网友表示并不同情,并不是所有情况,都能靠“为了学生”的名义来博取同情的。有些家庭一面“哭穷”,一面又舍不得放弃固有的生活标准。比如嘴上喊着“今年太难了”,手里的几处房产和满衣柜的名牌包包却一件舍不得卖。这种情况还说“没钱供子女留学”,让人感觉连哭穷都像在“炫耀”。没有人有义务为家长错误的决策买单,所以有人众筹留学学费,才会引来那么多网友的批判吧。
留学生“断供现象”引发思考
留学生“断供现象”引发了我们对几个方面的思考。一方面,留学生和家长需要理性思考,在家庭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并且,留学生在国外的生活中,面对的是一个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更需要学习和适应。另一方面,社会需要更多关爱和支持,“假中产”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值得被关注的地方。有时候能够提供一点实际的帮助或者鼓励等支持,也许是对他们的一种重要的资助。最后,这也引发了我们思考社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不是所有人的家庭都有权力和能力供得起留学费用,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和制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个人思考与总结
留学生“断供现象”引发了我对当前社会现状和教育制度的一些思考。在中国,家庭背景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在家庭条件相对不错的情况下,许多人认为留学是一种提升自我价值的机会。但是即使在有一定条件和资源的情况下,留学仍是一项经济投资。然而,在社会中,我们经常看到“假中产”这一群体,他们在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但是家庭经济却已经崩溃。这说明即使有经济条件,也需要理性思考经济的投资与回报。同时,社会也需要更多关爱和支持这一群体,不应该让他们被遗弃。对于教育制度和体系,也需要深入思考,如何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
在留学中,我认为留学生需要适应国外文化和社会环境,要积极适应生活和学习节奏,积极与人交流和沟通。面对困难会出现在生活和学习中,但是留学生需要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寻找帮助,不需要把所有的问题都独自承担。同时,在留学过程中,留学生也要有理性思考,在生活和学习中需要做出明智的经济决策。
总体而言,留学生“断供现象”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和思考,如何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公平和公正。留学生也需要理性思考,积极适应国外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和生活在国内一样,需要有坚持和勇气去面对困难。同时,社会也需要更多关爱和支持,让“假中产”这一群体得到更多的协助和支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12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