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上午,日本华侨华人博士协会(以下简称“博士协会”)组织参观了在早稻田大学历史馆举办的春季企划展—清国留学生部展。博士协会常务副会长、武藏野大学栾殿武教授、博士协会青年联谊会会长余锦泽博士、博士协会事务局郑海洋、韩潇、以及近十位博士协会成员协同家人一起参加了此次活动。
早稻田大学历史馆门前合影
留学生部展海报
正式开始看展前,栾殿武老师给大家简单介绍了近代中国人留日等背景知识,随后郑海洋就早稻田大学历史做了补充说明。
左四为博士协会常务副会长栾殿武教授,左一为博士协会事务局成员郑海洋
展馆内不仅展出了清国留学生部的珍贵资料,而且还展出了早稻田大学的发展史等资料。
大隈重信1882年创立了东京专门学校,1902年才正式改名为早稻田大学。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有名的三菱、三井、住友、安田等财阀几乎都是早稻田大学的赞助方。
作为邻国,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就渊源颇深,在各个方面相互影响。在20世纪初清朝末期出现的日本留学潮,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早稻田大学创始人大隈重信曾发表了《支那保全论》这篇文章。文中表示日本应该扶助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文化都和日本很接近的中国实现现代化;他还保护了因戊戌变法运动失败逃亡日本的康有为和梁启超。梁启超后来翻译并发表了这篇文章,使得这篇文章在清朝时代广为人知。另外,以驻清公使矢野文雄为首的日本官员也想通过积极接收清政府派遣的留学生来培养亲日势力。
而站在清政府的角度,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想要通过学习邻国日本早日实现近代化。因此从1896年开始,清政府开始派遣官费留学生到日本学习。张之洞的《劝学篇》的发表以及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止,推动了第一波留日浪潮的到来。
根据展示的资料显示,早稻田大学1899年开始接收了3名中国留学生。此后,在讲师青柳笃恒的提议下,早稻田大学于1905年决定正式开设清国留学生部。同年3月时任学监的高田早苗在讲师青柳的向导下,去中国进行了为期60天的教育视察。途径上海、南京、武汉、北京、天津及旅顺,拜访了包括张之洞,袁世凯等地方实力派,也和各清国学堂责任人罗振玉、川岛浪速等交换了意见。在1905年9月11日的清国留学生部开部典礼上,学监高田表示希望通过创建留学生部来深化日清两国友好关系,通过留学生教育帮助清国实现现代化,也有助于日本的经济发展,也是在为东洋的和平做贡献。高田所阐述的就是大隈重信的《支那保全论》的观点。
从数据上来看,1905年清国留学生部的留学生预科入学人数达到762人,而在此之前,早稻田大学在籍中国留学生人数只有20人。学费方面,在1905年当时的1日元相当于现在的2万日元。相对于早稻田大学普通日本人大学部33日元(66万日元)、专门部22日元(44万日元)的学费,清国留学生部的学费则为预科36日元(72万日元)、本科48日元(96万日元)。除官费留学以外,自费留学也占一定比例。
早稻田大学为让清国留学生能尽快适应在日本的生活学习,向他们提供了各种生活支援。比如开设清国留学生宿舍、宿舍一日三餐都提供中餐、组织修学旅行等。
学成回国的留学生活跃在教育、政治、研究等各个方面。在已知的120名归国留学生中,80%进入了教育行业。例如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教过毛泽东的汤增壁,和作为中华民国基督教青年会干事支援留日学生的马博援。其次,成为政治家的例子也不少。在1913年中华民国众参议院选举中,就有89名曾在早稻田大学留学,其中22名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清国留学生部。
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早稻田大学清国留学生部于1910年就关闭了,但赴日留学并没有停止,反而清国留学生部的废止也可以说是日本和中国留学生交流的正式开始。此后也有很多中国的历史名人来到日本留学,推进了中日交流。
在这110余年间,不论是国际形势,还是中日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发展都有巨大变化。19世界20年代初的留日浪潮为祖国发展,中日关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看完展览,大家集合在早稻田历史馆门前留下了纪念合影。至此,参观清国留学生部展活动圆满结束。
观展后的合影
撰稿:韩潇
摄影:众人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13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