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环境看,餐饮业可谓日新月异。如,具备便捷、新鲜、健康等特点的预制菜近年来实现迅猛发展,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品类之一;蔬果轻食、新式茶饮、围炉煮茶、自助小酒馆、仓储式烤肉等新品或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轮番出现;“国风潮流”的兴起推动地方特色食品发展,频频出现爆品……
这也意味着,只要能够盈利或具备发展潜力,美食总会带来出人意料的变化,也展现出超强的环境适应性。而对于留学生而言,国内的美食总会让他们魂牵梦绕。
但必须要看到的是,在国外留学生难以吃到真正的中式美食,只能品尝经过改良,已当地化的“美式中餐”。当然,“美式中餐”非常适合当地人的口味。比如《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就非常喜欢吃“左宗棠鸡”这道“美式中餐”的代表菜肴。
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近段时间“美式中餐”在国内开店,尝试落地生根。这能够看出,美食不分边界。或许在留学浪潮的助推下,餐饮国际化将成为颇为重要的风向,满足更多人的味蕾。
“美式中餐”,在国内落地
“美式中餐”,指的是中国传统美食进入美国后,根据多数西方人口味调整形成的特色菜品。必须要看到的是,其烹饪和调味方式已与传统中餐有所不同。
虽然很多人认为“美式中餐”与传统中餐的差别明显,但也并非全是刻板印象中的“难吃”“不受中国人待见”。当然,人们也常说,“美式中餐”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华人移民奋斗史。
如果“美式中餐”在国内落地,会带来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就在近日,一家名为“竹子快餐”的“美式中餐”正式在北京亮相。“竹子快餐”的特点,既有在装修方面融合中国元素、提供中英双语菜谱,又提供左宗棠鸡、芝麻橘子鸡、炸蟹角、幸运签语饼等“美式中餐”招牌菜。
就目前看,竹子快餐的食客很多都是刚刚回国的留学生,而且也引起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的兴趣及广泛讨论。评论则分成了两种意见阵营,一方是美式中餐的铁粉;另一方觉得美式中餐实在没什么可吃的。也就是说,人们的意见两极分化严重。
小红书上有人戏称,来这里吃饭是因为患上了“斯德哥尔摩症”——他们在海外被美式中餐折磨久了,反而对这样的食物产生了依赖的情愫,于是便会怀念。同时,也构建了一种身份认同。
留学浪潮居功甚伟,推动餐饮国际化
经过百余年的融入,美式中餐早已是北美社会的主流餐饮种类。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口味,美式中餐以油炸和酸甜口为主。选料上也更多地使用当地食材,比如西兰花、玉米笋,甚至有用杏仁做的杏仁鸡丁(Almond Chicken)。
而且在全球有2300多家店的美式中餐品牌熊猫快餐(Panda Express),近年来将分店开到了亚洲的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地。熊猫快餐的成功扩张,证明了东亚人可以适应美式中餐的口味。
对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立平表示,所谓“美式中餐”是融合菜的一种,即传统中餐和所在国文化融合后的产物。随着“90后”“00后”的消费兴起,海外留学、旅游、工作等机会的增多,餐饮国际化是一件特别自然的事,也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是一种趋势。
其中,留学浪潮居功甚伟,在持续推动餐饮国际化。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增长迅猛,2000年时仅有3.9万人,2019年已经达到70.35万人,增长了接近18倍。
今年4月发布的一项报告则指出,中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美国第一大国际学生来源国。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人获得美国学生签证的数量猛增,已经超过了疫情前同期水平。
留学生以及海外华人等人群的数量骤增,意味着中餐市场的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以往。如今,海外中餐不再一定需要通过“美国化”来让自己生存。因为即使只是面对中国食客,就已经是十分庞大的受众群体了。也正因如此,海外的中餐业正在发生新的变革。
而且我们也看到,随着归国人群持续扩大,以“美式快餐”为代表的新餐饮品类,也在国内生根发芽,让国内餐饮业也变得更有活力。这对于消费者来说,自然是一件好事。
想问一下:如果你在国内看到“美式中餐”,会去尝试一下吗?另外,如果你在国外留学的话,会因不习惯当地的食物而经常吃“美式中餐”吗?欢迎评论交流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18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