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越来越多家长把目光投向了国外学校,甚至希望孩子越早出国“历练”越好。
面对国内的学历内卷,有家长表示,如果孩子出国后,在“快乐教育”的模式下,获取一份满意的高校offer,可谓一举两得。
但是,也有家长选择了“逆行”,进行“反向留学”。
所谓“反向留学”,就是把从小在国外读书的孩子带回国内。
很多人表示无法理解:
为什么要做出如此“冒险”的决定? 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哪些困难? 他们看中了国内教育的哪些优势?
回国后,他们后悔了吗?
在此,我们探寻了两位中产妈妈,带娃“反向留学”的案例,一起来看!
在美国读过小学
无法适应国内的节奏?
在美国生活了14年的Emily,时常挂念着在国内的家人,加上父母的养老问题,早在2019年就有了回国的想法。
当时她的儿子已经在美国读二年级了,因为怕耽误孩子的成长,她犹豫了很久,内心也非常焦虑。
图源 | pexels
2021年他们回到老家的时候,错过了很多学校的报名时间,直到开学前,才接到一所学校电话说可以插班。
有学可上,心里的石头刚刚落地,却又开始担心孩子更换学习环境后,能不能适应国内的学习节奏?自信心是否会受到打击?被同学排挤了怎么办?一系列的问题扑面而来。
后来,Emily发现自己多虑了。
孩子很快学会了中文,其他科目也都跟得上。入学时给孩子降了一级,让他从二年级开始读,通过这种方式过渡,孩子的基础更扎实了。
班上的小朋友也都很友善,孩子和同学们相处得非常融洽。
图源 | pexels
Emily认为,国外和国内的教育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孩子在美国读小学时,需要牢记各种规则,比如休息时,在教室、走廊、食堂、操场讲话的分贝是多少,在学校走廊要靠哪边走。学业知识教得少而浅,老师还会给学习比较突出的孩子上拔高课。
相比来看,国内学校的学习节奏就比较平均一致。
她总结,父母是最了解,或者说最应该了解自己孩子的人。
是否选择带孩子出国或者回国读书,要看孩子的性格、学习能力、敏感程度,以及是否能接受挑战、承受挫折或失败。
语言即思维
带孩子回国学中文
小夫妈妈在美国工作了10年,儿子在美国的公立小学度过了6年时光。
在孩子上学期间,她早晚接送上下学,帮孩子检查作业,发现他们学的东西,比国内学要浅很多。
和孩子的日常交流,小夫妈妈会选择用粤语、普通话、英语等多门语言。问题是孩子能听得懂她说的话,但只会用英语作答。
按理说在多语种的家庭里,多一种语言就多一种思维。比如用英语说话时比较直接; 但用中文时就会考虑到人情世故,含蓄内敛一些。
本来应该拥有语言优势的孩子,却从来不说中文,这让小夫妈妈非常焦虑。
图源 | pexels
她觉得在中文环境中,才能改变这个状况,于是决定带着小夫回国读书。
由于从小在国外长大,她给孩子选择了国际学校。
她表示,其实有点后悔没早点回国,让孩子接受国内的教育。
美国公立小学是全科老师,一个人教所有课程,并不深入。前几年又因为疫情,一些老师觉得工资低,很多都辞职了,学校只能请代课老师,导致课程没有连贯性。
相较而言,国内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孩子的培养,老师们会在孩子们还不具备自我管理能力的时候,监督孩子的学习。
同时,国内学校更注重知识的专业性,数学老师就是数学老师,不会出现一个老师教全科目的情况。
国内的教育,更能让孩子“有根可依”,学习到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同时让性格散漫的孩子具备更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小夫妈妈最直观的感受。
客观看待留学
规避成长“隐患”
两位中产妈妈带孩子“反向留学”的过程,也是孩子受益的过程,可以让家长更理智客观地看待出国留学这件事。
近几年,很多家长看到国外“快乐教育”的新闻,心一横、牙一咬,在还没有做好万全准备、孩子年纪尚小的情况下,就让孩子出国了。
图源 | pexels
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感受不到所谓的快乐教育,更多的是快乐地挥霍。
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报道,父母想送刚满14岁的孩子出国,孩子并不理解这个决定,无奈父母非常坚持。
结果,孩子出国后无心学习,留学费用不到两个月就被他挥霍一空。直到孩子的学校打来电话,父母才发现问题。
而此时就算后悔也晚了。
在这则报道下,多位父母在评论区大吐苦水,讲述因为自己过早放手,导致孩子出国后性格大变的切身体会。
有网友精辟总结:父母辛苦赚钱,孩子诗和远方;父母用着旧手机,孩子拿着新苹果;父母抽空跑滴滴,孩子显摆玛莎拉蒂……
图源 | pexels
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突然之间失去束缚,很容易迷失方向。
所以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我们也要多听听孩子的心声,理智地做教育规划,避免孩子误入歧途。
同时清醒地认识到,教育这条路,适合他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
国际学校的“快乐教育”
有家长问:我只是想让孩子换个环境,脱离痛苦的“内卷”,这有错吗?
首先我们应该弄清楚两件事。
第一,环境不是影响孩子快乐与否的决定因素;
第二,“快乐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以芬兰为例,芬兰的“快乐教育”享誉全球,很多人以为那里的孩子一定没什么课业负担。
事实恰恰相反,芬兰孩子虽然放学后,没有各种补习班,但是学习压力不亚于国内体制内的孩子。
学生需要定期随堂测验,每隔6周就要参加一次小的学期考试。考试难度很高,经常需要写3-4页的论文。
而且芬兰的大学入学考试(相当于中国的高考)足足要持续3周,长达50个小时。
但是,芬兰的孩子都有一个共识:好好学习是自己的本分。
在芬兰的教育体系中,比较崇尚“积极教育”,善于激发孩子的内驱力,鼓舞孩子朝着自己的方向不断前行。
图源 | 纪录片《他乡童年》
当孩子真正明白学习从来不是为了成绩,而是为了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会不快乐呢?
所谓的“快乐教育”,不是把孩子放在一个家长认为的快乐环境里。
而是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标,哪怕困难重重,也心甘情愿为了这个目标去付出努力。
学习的苦不少吃,但是精神上从不贫瘠。
近年来,国内的国际教育在规范化中蓬勃发展,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也慢慢探寻出了一条助力孩子的成长之路。
以上海光华剑桥学校为例,它虽然被称为沪上“牛剑收割机”,但是并不“鸡血”。
学校的雷冬冬校长曾在IEIC教育创新国际大会上分享,光剑每年能拿下很多牛剑录取,在很多家长的眼里,学生们一定学习很苦。
然而,能够拿到理想offer的孩子,却没有那种靠“鸡”上岸的苦大仇深,反而保持着有趣的灵魂和乐观的心态。
这是因为他们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不是单纯分数的提高。
更多的,是对人生价值和目标的探寻,对自我兴趣的挖掘。
所以他们可以每天快乐地奔波在忙碌的学业间,乐此不疲。
与其盲目地追求“快乐教育”,选择适合的赛道、入读适合的学校,才能让孩子更加稳步、健康地成长。
规划适合的教育路径
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同时
获取梦校offer
远播国际特色学校咨询会
北京/上海最后一场秋招!
覆盖幼小初高全龄段热门学校
解读中考后转轨注意事项
学校校长、老师亲临现场答疑
更有入学考情、升学资料、攻略领取…
点击立即预约☟
专注国际教育16年的
找学校|约访校|看资讯|查榜单
公众号菜单栏解锁更多…
更多国际学校相关信息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19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