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德意志报》近日报道,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Friedrich Alexander University of Erlangen-Nuremberg,FAU)发言人向外界确认,该大学未来将不再接收通过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奖学金来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
这是继瑞典、丹麦和荷兰之后,又一所欧洲高等院校公开拒绝 CSC 留学生的大学。这也是德国第一所公开宣布中断与 CSC 合作、停止招收中国公派留学生的大学。
来源:南德意志报
事件导火线
7 月 20 日,FAU 在一封内部电子邮件中公布了一个重大决定:为降低大学科学间谍活动的风险, 自 2023 年 6 月 1 日起,将无期限暂停与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奖学金获得者的合作,终止招收中国公派留学生。
但发言人也表示,任何已经在攻读博士学位或已收到书面邀请的人都不会受到影响,来自中国的学士和硕士生也不受此限制。
同时,学校也为德国学术交流中心 (DAAD) 共同资助的中德 CSC-DAAD 博士后奖学金项目(Sino-German CSC-DAAD Postdoctoral Scholarship Programme)的持有者提供了豁免。
FAU 始建于 1742 年,成立至今已经有 280 多年的历史,曾培养出 4 名诺奖得主以及众多杰出的科学家,是德国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大学之一,也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第二大公立综合性大学。学校在工程、自然科学、医学等领域享有盛誉,并且与中国多所高校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其留学生占比约为 15%。
该校在 2024 QS 世界大学最新排名中位列第 229 名,德国国内第 21 名;2023 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第 196 名,德国国内第 13 名。
来源:网络
FAU 在声明中称:“这一决定背后的原因是,这些 CSC 学生签署了一份协议,承诺绝对效忠国家,随时与中国大使馆保持联系,并承诺在完成奖学金后返回中国为国家服务。但根据这些协议,CSC 奖学金获得者将无法充分行使德国基本法规定的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
柏林德国马歇尔基金会智库中国问题高级研究员马雷克·奥尔伯格在接受《大学世界新闻》采访中表示,协议中的一些问题在德国引起了一些争论。
奥尔伯格预计,更多的德国大学将效仿,但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和柏林自由大学(FUB)和慕尼黑大学(LMU)等其他德国大学相比,FAU 的 CSC 受助者数量较少。FUB 和LMU 希望与 CSC 继续合作,毕竟 CSC 项目能为他们省下许多研究经费。”
中方回应
对此,中国大使馆发表声明:“任何由政府资助的学生出国留学项目都有一定的要求。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遵循国际惯例。”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发言人表示,这是对中国留学生和中德教育交流合作的歧视和损害。他指出,中国留学生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为德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敦促德方尊重事实,纠正错误,消除不利影响。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教授也撰文称,CSC 明确需要毕业后要回国服务几年,这完全不是问题。
CSC 是我国资助学生出国留学的基金会,寻求 CSC 资助的中国学生,也是自愿选择,不是因为国家强求。他们如果愿意用任何外方的资助,我们国家也是没有任何限制。
所谓 CSC 与国家机密的关系,纯系子虚乌有。中国学生从来不可能进西方机密部门留学,与资助来源没有关系。CSC 的中国学生进不去,西方资助的中国留学生也一样进不去。
最初,美国、欧洲大学大多数都积极争取 CSC 的支持,没有提意见。现在,有些美国、欧洲的学校假装有意见,这是虚伪,是它们不能坚持原则,是它们背信弃义。
再者,中国 1970 年代至 1980 年代的公费留学生,不仅都要求回国,而且早期规定如果获得国外经费需要缴纳给国家一些。这种做法确实不一定令人高兴,但国家那时很穷,不是为了收入,而是希望收费后让更多人出国留学访问。穷国不得已的穷安排。
美国那时也知道我国公费留学生有回国的要求,表示完全没有意见。虽然对于中国对留学生的额外资助要求缴费是有意见的,但没有上升到拒绝中国留学生的程度。何况,中国后来也改了。
所以,事实是 CSC 的资助和要求回国服务都是合情合理的。教育部、CSC 都没有错,错的是西方有些大学。
相关事件回顾
欧洲国家类似行动
01
早在今年 1 月份,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和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终止了与 CSC 的合作;卡罗林斯卡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对 CSC 奖学金获得者的入学也实施了禁令。
来源:Archyde
而在今年 3 月,丹麦奥胡斯大学(Aarhus University)在一次高级管理会议上同样决定不再招收由 CSC 资助的中国博士生。
来源:Omnibus
相比之下,荷兰则采取了一种更为灵活的方法,不完全禁止,但会进行个别筛选,有选择地接收。
据调查显示,荷兰约有 5,000 名学者是由 CSC 资助的。目前,多所大学为了安全考虑,已减少 CSC 资助的学生数量。
举例来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今年 5 月就对外宣称,该校将不再接收来自“国防七子”且受 CSC 资助的中国留学生。
来源:Dutch News
来源:中国工信部
荷兰教育部长罗伯特·戴格拉夫对此表示,“我们的筛查将以风险为导向,目前正在规划哪些属于风险领域、敏感技术”。
美国10043号总统禁令
02
2020 年 5 月,时任美国总统的特朗普签署了 10043 号总统令,其中明确提到:
暂停和限制包括目前或曾经受雇于实施或支持“军民融合战略”(Military-civil Fusion Strategy)的机构,或在实施或支持军民融合战略的机构学习或做研究,亦或受到这些机构的资助的相关人员寻求通过 F 或 J 签证(本科除外)进入美国学习研究的任何中国公民入境美国。
该公告至今仍然有效。
来源:联邦政府公报(Federal Register)
简单来说,以下两类人群被拒签率较高:
接受 CSC(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的公派留学生;
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有关的中国高校留学生、研究人员及访问学者。美方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学校名单,但据统计,来自于国防七子的人群被拒签率极高。
事实上,美国政府早在很多年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纲要》中就已提到,要对 STEM 专业的学生进行严格的入学限制,以防止美国的高技术和知识产权外流。
在此基础上,白宫还发布了一份“敏感专业”名单,涵盖众多领域,涉及到二级,三级学科,非常繁杂,其实主要就是所谓的“军工”专业,比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核工程、导航、航天、影像侦查、海洋技术,这些都是国防科学中研究的方向。
来源:美国白宫官网
所以,留学生在申请上述领域的一些敏感专业成功后,在面签环节,签证官往往就会格外严格和百般试探,被行政审核的学生很多。
即便首次签证通过,在就读期间,学生依然会受到美方的审查,一旦被认定“有问题”,签证还是有可能被撤销。今年年初,美国执法部门突然间取消了一些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签证,使得他们的正常赴美学术交流活动受阻,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应对方案
事实上,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或是其他地区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敏感专业”,共同点就是军工、国防、网络等一些会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领域。这是一直都存在的事实,并非近年才出现。
而各国大使馆、领事馆针对敏感专业学生卡签证的做法也早已有之,敏感专业是任何时候都敏感的,区别只在于审查强度可能不同。当两国国际关系处于紧张,或是出于某种政治需要之时,审查收紧,这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除了文章开篇个别国家的个别学校对中国留学生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将不在我们接下来的讨论范围之外,即便像美国也从来没有完全拒绝过中国学生,只是如果在敏感领域的专业,申请及签证发放审查会更加严格,但这也并不代表不可能。
尽量避开“敏感专业”
01
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尤其是申请研究生专业的同学,要过签证这一关,就要尽量少碰敏感专业和敏感院校。
如何避开呢?很简单,就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的专业有军事国防用途吗?”
比如是做食品口味配方,还是搞火箭燃料配方;是做金融工程财务模型、健康数据分析,还是搞大气密度数据分析。不同的专业,都有不同的方向及研究侧重点,只要避开这些专业或方向,大概率是没有问题的。
同一个专业里,也尽量不要去碰有军事用途的技术。如果你学的是计算机专业,那网站编程、人机互动,又或者材料专业,研究金属钻头,塑料的改进,那么这些都并非“敏感”的军事专业。
再从学校方面来说,有的国外大学背景和中国的“军工七子”其实差不多,在这样的大学里,可能涉及国防部、军方的研究项目就比较多。
以美国为例,比如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其校园里就有一个美国宇航局的空气推动实验室,那么涉及的国防技术可能就很多;而像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这样以商科、应用技术为主的院校,他们对商业挣钱更有兴趣,触及“敏感”专业的风险就小了。
但是,具体院校、专业的选择,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名单”,所以就需要大家对各国高校及其教育背景做更多的深入了解。
如果无法避开怎么办?
02
但回过头来说,难道真的要为了避免“敏感专业”,非去学冰淇淋配方,而放弃学汽车电池材料的配方吗?当然也不是。
在实际申请中,其实是有很多理工科专业或多或少都会和敏感专业挂钩,也因此会有人上纲上线地把所有的化学、计算机、材料,都归入“敏感专业”。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大家也不要太担心,作为已经入坑的学生,首先要学会放平心态。通过层层细究,你会发现,其实所谓“敏感专业”,也并没有那么可怕,关键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于法庭审判的“无罪推定”,签证官都会事先假定你的求学会给他的国家造成安全问题,但他会通过一系列提问来排除他的疑虑。
因此,未来经历签证的时候,要提前做好准备。一般来说,只要是讲清楚了,问题都不是太大。毕竟,那些凡是可以接受国际学生的专业,说明还是和军用研究项目相差甚远的,你即便身在国外高校也是接触不到这些项目的。
来源:网络
其实对于大部分留学生而言,这几年签证被审查 Check 已经是普遍现象,但最终大部分都能通过,当然也有被拒的少数案例,特别是敏感专业又是来自被制裁限制的几个学校。
在具体签证(包括递签、面签)申请时,如果知道自己的专业是比较敏感的,建议大家通过以下这几个方面来尽可能消除签证官的疑虑:
1.浅显易懂地解释专业内容
不要详细地描述你申请学习和研究专业内容的前沿性、尖端性,而是要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向签证官解释你这个专业是学什么、做什么的,体现出通俗、易懂、有益、无害,消灭神秘性和敏感度。
2.明确自己的学习计划(Study Plan)
这一项非常重要!如果你能够清晰合理地向签证官阐述你赴国外的学习和研究计划,这就好像把专业敏感度放在阳光底下一样,可以极大程度上打消签证官的疑虑。
3.准备好充足的材料
如果签证官对申请者的专业敏感度存在疑虑的话,那他们一般会重点查阅申请者的几样材料,包括:简历、Study Plan、导师的个人信息介绍等。因此准备好这些材料,方便在签证官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
除此之外,针对已经在国外开展“敏感专业”学习的幸运儿,也建议大家在读书期间尽量减少出入境,如果可以一口气读完是最好的,毕竟有不少读一半回来再次入境被拒的案例。
为什么呢?
在国外,政府一般无法直接管理大学的录取,只能通过管签证处和海关来施加压力,有很多学“敏感专业”的学生,在签证的时候被核查,在海关被盘查,导致很多麻烦,有的甚至耽误了学业。
有的时候,就算不是“敏感专业”,而是有过代写代考、打黑工,甚至学习成绩不理想、GPA 过低,过海关时都有可能被查到,导致遣返等严重后果。
所以,少回国、少折腾签证和海关,头等大事就是把学位课程读完再说。
▌声明:本文由留学咖啡馆原创编辑,转载请注明
▌来源:南德意志报、饶议科学、环球时报、Archyde、Omnibus、美国白宫官网
▌关于版权:留学咖啡馆尊重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19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