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几经辗转从美国回到中国,开心那是必须的,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激动。我们每周都会视频,聊聊现状,虽然分开了三年七个月,感觉好像时间没那么漫长。
儿子还是那个清秀的模样,但长大了很多。脱去了一点学生的稚嫩,多了一点大人般的成熟。刚一见面,我们问他长途旅途累不累?他说不累,已经在几次转机的过程中把时差倒得差不多了。
我们夫妻俩和侄女,一起到香港机场接机。等儿子取完行李已经接近凌晨,我们打个车去了皇岗口岸,那里是二十四小时通关。
儿子入关后的第一感觉就是,深圳和香港都太热了。他的学校在美国纽约的北部,纬度相当于中国的东北,他说学校都快入冬了。他在美国呆了5年,有些不适应深圳的湿热了。我说你以后回国了,可以去北京工作,也许气候差不多。
儿子带回来两个大箱子,他给所有能想到的亲戚都买了礼物。他没有提前告诉我,我知道后很开心。这是我和爸爸平日里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说礼物可大可小,但是收到礼物的亲人会很开心,因为你在地球那头,远隔千山万水的时候心里有他。
到家凌晨十二点半,他拿出一瓶杰克丹尼的威士忌,送给我和爸爸。
他上次回来,从学校给我和爸爸一人买了一个玻璃酒杯,上面有他学校的LOGO,两三美金一个。
我看着像中国制造,在国内售价也就三块钱那种。虽然我有点心疼,但当时还是表扬了他。我鼓励他这种行为,但也提出下次可以考虑性价比更高一点的礼物。这次买的这瓶烈酒,纯美国制造,苹果味道的。
当天晚上我们打开喝了,虽然味道和我平时的酒有点差距,但我们还是狠狠地表扬了他。他说想多带一瓶,但是超标了,怕被没收。
表姐也没有白疼他一场。他给姐姐买了一款美国的品牌COUCH的背包,颜色是鸭蛋青,小巧别致。姐姐特别喜欢,开心得不行,立马表扬他,晒了朋友圈。
这个牌子在美国是大众品牌,但在中国还是属于奢侈品之列。他说打完折才150刀,折合成人民币也就1000多,这足以让姐姐炫耀弟弟很久。
他还给其他的姐姐、弟弟、妹妹,还有我姐的外孙、外孙女都买了礼物,也都非常得体,符合身份。
我忍不住问他,你怎么突然变得这么会选东西了?
他说他的室友陪他选的。他室友特别厉害,每年回家都负责从美国代购很多东西。哪些东西在美国便宜,哪些东西不是中国生产的,中国即使有相同的品牌,也没有相同的款式,他如数家珍。我再次表扬了他。
他这次回来不仅没有给自己买东西,还居然穿着高中时的校服裤子。而且只有这一条长裤,其他就带了两条短裤和几件文化衫。
我带他去买衣服,他只买了一件阿迪达斯的运动长裤,说这些还是美国便宜。他几乎穿不到自己的衣服,平日只穿学校发的各种春夏秋冬款的文化衫就可以了。
那一刻,我突然很感动,其实养儿子还是特别省事的。他对穿着没有任何的讲究,他说美国人都这样,无论是他学校的导师还是他实习单位的同事。很显然,他很喜欢这样。
他回来最想念的东西,就是品尝地道美食了。他说在美国,也经常自己下厨或者和同学一起去中餐厅,但食材的原因,味道不是那么正宗。
第一天,让他睡到中午,就带他去喝早茶。哎,随便几款点心,他就吃地兴奋得不行,说太好吃了,每款都好吃。在国外喝早茶都是预制的,然后加热一下,也只能过把瘾,不能要求太多。
晚上去吃潮汕牛肉火锅,他又是大快朵颐,还不断地提醒自己,要节制,不能吃太多。让胃肠道适应一下中国菜。
这点,我还是很佩服儿子的,从小就很自律,可以控制自己。这点我做不到。
他小时候经常感冒发烧,或者扁桃体发炎,医生总是当面嘱咐我们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不能辛辣,不能寒凉,不能海鲜,不能这不能那,我一般都是听不进去的。
他也认真听医生说话,记在心里,有时候我给他吃不该吃的东西,他就拒绝,说医生不让吃。我说没事的,他说病还没有好,就解决不吃。搞得我这个妈妈很没有面子。
他一直都有自我要求。他告诉我,这样挺好的,很轻松。我说我也认为挺好的,我感觉也很轻松。我们就笑了,我们都感觉对方给了自己自由发挥的空间。
休息后第二天,爸爸就带他到广州美国领事馆办签证。
他的大学室友是顺德人,跟着父亲在广州做生意,投资了一个公司。两个人上学的时候关系很好,所以去广州办完事,室友的父亲请他们父子俩吃饭。我因为律所换了地方,需要整理物品,没有陪他去。下面的印象来源于爸爸的感受。
同学两人在广州相聚很开心,他同学特别热情,一见面就带他们去参观广州植物园。
当天温度很高,儿子因为办理签证,穿得比较正式,在植物园里面特别热。用爸爸的话来形容,他几乎中暑。但是他的同学似乎没有观察到,一边引导着参观,一边热情地讲解。儿子不忍心拒绝同学似火的热情,汗流浃背地参观了像沙漠一样的植物园。
儿子在与同学父子俩聊天的时候,很自然,有礼貌,善于倾听和配合。这点有点像我。但是我有时候有点擅于表达。
吃饭时,同学父子俩因为毕业后去留的问题略有分歧。我们家暂时还没讨论过这个问题。我想过,如果儿子要回来,最好。如果他自己不想回来,我也绝不忍心强迫他回来。只是我和爸爸以后老了,想着每次见面要乘十几个小时的飞机,还要倒时差,内心也确实有点怯。
从广州回来后,爸爸用他电脑帮他整理签证的验证资料,无意间看到了他写的一些文章。爸爸对我说,儿子在美国应该相当努力。他的文章写得很美国,不像留学生写的。
其实儿子去美国读书之前,英语成绩很一般,而且关于出国留学我们准备比较晚。
很多有计划出国的同学都是初二开始准备,高一读国际班。儿子是高一上完了,才决定要出国。可以说,无论是语言还是专业选择,我们当时准备都没有特别充分。想着他在美国读书几年就有这样的进步,我很骄傲。
据他同学说,我儿子的导师推荐他读布朗大学的硕博连读,这样以后可以在美国大学教书。他听从了导师建议,就只申请了布朗大学。可不知什么原因他迟迟未被录取。一直到最后,他才又申请了导师推荐的第二个学校——就是现在的大学,纽约州立大学。
因为第二次还是只申请了一个学校,如若当时他没有被纽约州立录取,就要被迫回国了。他同学说,他完全可以选择中介机构,在申请布朗大学的同时,申请很多不错的学校,但是他没有这么做。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去这样做。当然,我们也了解他,他从来就不是那种各种提前计划和比较得失的孩子,他有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
用北大教授钱学理的话来形容,儿子就不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不会花太多精力去算计,能够坦然接受命运给他的结果,并且他还认为很好。
这个大学是他导师的母校,导师说好就好。果真他去了以后,就有熟悉的感觉,因为有共同认识的人,有共同的话题。他感觉很放松。帮助系里带课,每周都给本科生上个一次课,还能挣点零花钱,他感觉很好。
当然,这不代表他没有金钱的概念。他说如果能够留在美国,工作个十五年,挣了美金回国来消费。这是他在对比了中美的收入和物价的基础上的想法。
但是,十五年之后会发生什么呢?中美的汇率还是1比7倍吗?中国的人均收入还是和美国相差几倍吗?都很难说。
儿子表面上是个有礼貌,很听话的孩子,其实他又是那么有主见,有自己的安排。
至于两年后会怎样,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变化呢。
其实,都说自己孩子怎样,父母是最了解的。有时候,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我也在思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20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