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又发生校园枪击案了。嫌疑人齐太磊于29号下午首次出庭,被控一级谋杀和在校内非法持枪,不得保释。一级谋杀在北卡可以判处死刑,但检察官表示他不会寻求死刑。当地媒体报道,34岁的齐太磊用9毫米手枪射杀了他的导师,应用物理科学系副教授严子杰。警方表示,嫌犯和受害人认识,案发时嫌犯直接走向受害人作案,然后离开实验室。警方尚未透露可能的作案动机。
34岁的齐太磊来自河南封丘,2010年,齐太磊和弟弟同分考上武汉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媒体报道“农家兄弟同分被名校录取”,一时传为佳话。
38岁的严资杰来自湖北荆门,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在学术界拥有非常好的口碑,他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
这起枪击案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位出身贫寒的名校精英,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曾经和齐太磊一起做过项目的同学称,齐太磊英语口语并不流利,但为人客气且安静,对他做出此事十分震惊。
齐太磊老家的叔叔王先生称,齐太磊没有精神疾病,是个正常人。发生这样的事情,村里人都感到很惊讶。
齐太磊似乎在感情方面不顺,他在推文写道,“我选择不再在她身上花时间了”,“不管怎样,就让她走吧”。他“想结交一些新朋友”,并称自己“在日常琐事上有点傻”。他工作方面也不顺,抱怨人们总是“注意工作时间”,“我认为我是在向老板展示我在工作,而不是兴趣驱动,这贬低了我工作的意义。这太恶心了。自尊阻止我工作。”他看上去很孤独,很多时候他是喃喃自语,而不是和别人交流。他提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理?”
很显然,齐太磊有很多方面的精神困苦。
警方尚未透露齐太磊可能的作案动机。我们经常在各种刑事案件的报道中听到这个词:作案动机。
王阳明晚年用四句话来表述自己思想精华,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也被称作“四句教”。
我们来看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这里的“意之动”,也可理解为动机。我们说话,做事,都有深藏心里的动机,但是,我们经常看不明白别人说话做事的动机,也不一定清楚自己说话做事的动机。
齐太磊枪杀他的导师,作了大恶。那么,他作恶的动机是什么?我们目前无法从他公开的言行找到,只有等他向警方陈述并透露出来。我想,齐太磊即便透露出动机,也不足以支持他持枪杀人。
人们都可怜寒门贵子,最后却以黯淡收场。令人唏嘘慨叹。我们该怎样阻止这样的悲剧出现呢?
肯定地说,齐太磊开始投在他导师门下,并没有杀害他导师的想法。可以说,两人师生关系的最底层是“无善无恶”。当然,也可以说,两人都怀抱善意。那么,齐太磊起心动念拿起枪那一刻,他可能是冲动,也可能深思熟虑。他可能被日积月累的精神困扰操纵,无法回归到“无善无恶”的起点,避免悲剧的发生。
人活一世,免不了要说话做事。说一句话,做一件事,觉察到自己的动机,分辨说话做事的善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也正是王阳明四句教的思想精华所在,做任何事情,一旦起心动念,言行必定有善恶好坏。在起心动念那一刻,回到初始“无善无恶”的状态,洞察自己的动机,知善知恶,才有可能趋善避恶,避免悲剧的发生。所谓凡事三思而后行,思前思后,思考“意之动”。
王阳明四句教很重要的一点,强调“意之动”。一旦清晰“意之动”,便有机会对症下药。“意之动”只有人依靠自身自省,向内洞察,他人基本无能为力,即便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也往往是建议你自己治疗。
深山的鹿,不知归处,万般皆苦,只可自渡。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21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