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既有风险也有机遇。用来形容留学的今昔对比很形象。在以往那个闭塞的时期,很多人眼里出国留学是神秘而艰辛的。
但倘若能接受住挑战,回来基本上都能成为“自带光环”的有用之才。不管是回学校教书,还是去企业应聘,结果多半都不错。所以外界给他们加上“海归”的称谓。
可现在提及留学生,人们的第一反应却变了味。海归变“海带(待业)”的现象,不仅外界改变了原有仰慕的眼光,连留学生也开始自嘲。可实际上留学圈的人数却有增无减。
戴“口罩”的期间,让很多人增加了爱国情怀,深刻地感受到:关键时刻还是留在国内最稳妥。甚至对滞留在外的学生,还有专门包机回国,帮助家长解决焦虑。
可大家以为,经历这些后留学会降温,实际上看看申请数量反而会发现,原来有些地区热度比以往还高。之前赴美机场排起的长队在网上走红。
其实更典型的还包括英国留学市场。在国内还没稳定的时期,申请数量已经胜过同期。不少原本没有那么坚定要留学的同学,倒是趁着那时海外高校降低申请标准,把握了机会。
摘下口罩之后,学生们就可以更加安心地报名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商学院开学场面一度引起热议,阶梯教室里满眼都是东方面孔,中学学生占了绝大多数。
中国留学生“塞满”海外高校的现象,让网友们再次将话题聚焦在留学生和洋学历含金量的问题上。有机构作出表格,分享出国内生源占英国部分院校的比例,超过很多家长的想象。
占比最高的几所,分别为南安普顿大学、谢菲尔德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利兹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硕士生人数均在六成以上,超过不少人的想象。
本科生的情况肯定不会像研究生这样明显,原因很简单。本科教育在国际上是公认的高等教育必要一步,海外本地生源会占主流。而读研不是所有学生都有需求。
海外毕业生对学历的内卷程度,显然不像国内如此激烈。而国内考研已经卷到新高度,学制又比较长。英国具有一年制硕士,华人留学生自然越来越多。
留学生占比超过想象,网友感言:现在有钱人还是不少
在众多留学地之中,英国的生活和教育成本处在上层。硕士虽然有一年制,但开销也不少。而且比较知名的几所高校,硕士毕业门槛不低,学生半工半读影响学习效果。
所以能送子女去英国读研的家庭,就算不至于大富大贵,条件也不会太差。看到这么多学生挤满海外的大学,不少底层家庭的网友感言:有钱人还是不少的。
还有人调侃,以为戴口罩的期间只有自己面临失业、降薪,没有攒下钱;实际上好像只有自己过得比较差,“底子厚”的家庭,依然能让后代享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生活环境。
考研率和淘汰率达到新高时,记得储殷教授对落榜的同学就提出这样的建议:与其再考,不如去海外读研。整体的难度系数还是要低于国内大学的上岸难度。
虽然有人质疑留学生的含金量,尤其是硕士;但换个角度,国内研究生的含金量,就一定比国外更高吗?所以评价留学生的水平,还是要看毕业院校和专业,别却贴标签。
英国和澳洲的留学生较多,有现实原因
英国和澳洲的教室里,华人学生数量明显增加,其中有着现实原因。两地对中国生源的态度,处于相对友好的。例如之前规定“口罩”时期在国内听网课,这种学历不受认可。
于是为保证中国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毕业证含金量,英国多所高校曾联合派专机来这边接学生返校。虽说本质上是为了学费和中国学霸对高校研究贡献的力量,至少人家有赚钱的态度。
澳洲大体上也是持比较欢迎的态度,有些大学申请条件对国内学生比较宽松。国内生源较多,学生们在外可以相互介绍租房、工作,家长认为熟知程度高也会更放心些。
【话题】你如何看待留学生越来越多的现象?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4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