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星光原创内容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如果能重来,
哪怕他再不起眼,
美国不会放走他,
如果能重来,
祖国不会叫他过得不好,
更不会亏欠他那么多。
这一生,
他的伟大,亦是他的悲哀,
破解世界难题,助力中国逆袭,
令美国人甘拜下风,
这位掀起过“滔天巨浪”的“大人物”,
他的名字叫做毕德显。
他少年聪颖,22岁考上燕京大学,
在这所美国教会创办的贵族学校,
有钱有势的学生很多,
瞧他灰头土脸破衣烂衫的,
一个劲喊他“土包子”。
“土包子”毕德显,
只用了两年时间,
就让瞧不起他的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全优成绩,流利英语,
他不光被热情聘请为燕大物理系讲师,
还加入中国物理学学会,
成了最年轻的会员。
青年得志,意气风发,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门槛不低,
毕德显说来就能来。
他的老师是硅谷之父:
弗雷德·特曼,
一年就拿下硕士学位,
两年在加州理工学院拿下博士学位。
毕业加入的是火箭理论研究组,
他的同事是大名鼎鼎的钱学森;
再调入美国无线电公司试制部,
当年和他一样,
能玩无线电的都是些什么人?
中国导弹控制系统创始人梁思礼,
中国卫星测量技术奠基人陈芳允。
牛人实在太多了,
毕德显的锋芒倒是不显,
美国人也觉得他不是那么起眼,
傲慢注定了未来,
他们要为这样的轻视付出代价。
1946年,
毕德显送给了祖国一份“超级大礼”。
那会他的老朋友赵忠尧悄悄找上门,
赵忠尧谁呢,
中国原子核物理奠基者,
毕德显见老朋友神神秘秘的,
一猜就是要整一件大事,
果然,是为了一台静电加速器,
加速器,这是核工业必备。
赵忠尧把难处说了说,
一台加速器美国卖40万美元,
国内东拼西凑只带来5万美元,
他打算购买一些相关零件,
再学习制造自行组装,
可是一个人的力量不够,
毕德显毫不犹豫就说:
“国之所需,我和你一起。”
赵忠尧后来感慨地说,
为了帮我,为了国家,
毕德显舍弃了太多。
美国的高薪工作也不要了,
什么前程也放弃了,
两人一起投入到加速器的学习和研制,
一年之后,中国核物理史上,
第一台自主设计制造的加速器,
在美国诞生。
为免多生事端,
赵忠尧独自带着加速器回到了祖国,
因为有了这台加速器,
我国拥有了第一批核器材,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钱学森直言:
“赵教授带回来的设备,
在当时贫瘠的中国是搞不出来的,
中国也正是有了这个,
才能快速的研发核武。”
而为此同样立下汗马功劳的毕德显,
几个月后辗转回国,
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
许多年里,
如此重大的功绩他从未提及,
直到赵忠尧的回忆录公开,
人们才知道默默无闻的毕德显,
竟是核武伟业幕后的大功臣。
这么重要的人才当年轻易就给放跑,
美国人后悔极了,
国民党不想后悔,
密谋要绑他去台湾,
还好我地下党及时营救,
将他送去了东北解放区,
在那他筹备出了:
大连理工大学电机系、电信系。
好一个毕德显,
一直不显山不露水,
只把满身才华,锋芒毕露,
全部都献给了新中国!
中国电子学界三位一级教授合影左起(毕德显、孟昭英、冯秉铨)
1950年抗美援朝,
美军是飞机大炮,我们是小米步枪,
面对敌人的张牙舞爪,
我军发明了坑道战。
效果很好,坑道工事拦住了美军,
他们消耗几十发炮弹,
打不着一个志愿军。
但这一战术有一个巨大的弊端,
工事都在地下30米修筑,
而那时,
国际对地下无线电波的研究尚未完全,
我军在地道中无法实现通信。
最初,
一个通讯员从地道携讯息狂奔而出,
敌人枪炮大作,他倒下了……
另一个目睹这一切的通讯员,
目眦尽裂毫不犹豫地冲出,
他也倒下了……
第三个,第四个……
直到有人成功送达讯息。
所谓保家卫国,所谓守护河山,
就是这明知是死路,
明知要拿命来填,
仍前赴后继的层层堆叠。
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无线通信再难也得解决!
上级领导想到了一个人,
当时中国最为优秀的电子学专家:
毕德显。
经过他的推算和理论,
我军成功实现地下天线通信联络,
从被动挨打到绝地逆袭,
他是绝对的功勋。
战斗结束后,
志愿军总部特意提到毕德显,
说他“埋地天线的创举,
在战斗中起了很大作用,
他是当之无愧的幕后英雄。”
直到1963年,
美国才在无线电天线理论方面取得进展,
毕德显比他们早了十年,
提到他的名字,
美国专家只能是甘拜下风。
1952年,
国家决定在塞外重镇张家口,
筹建一所意义重大的通信军校,
它标志着我军院校,
从专科性质的初级学校向正规大学过渡,
毕德显,
被点名成为这盘大棋之上的“帅”,
负责组建电讯系。
和大连的居住环境相比,
张家口连年飞沙走石,条件恶劣,
日军把这里糟蹋的断壁残垣,
国军又把这里折腾的杂草丛生,
毕德显到的时候,
这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齐人高的草丛中,
还常有豺狼出没,可见十分萧条,
可这一切,挡不住他的热情。
他住在日寇留下的破烂营房,
啃窝窝头,喝掺着沙子的水,
倾尽全力埋头工作,
制定教学计划、
课程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教材,
登台讲授课程,
还写信给国外留学生,
呼吁他们回国参加国防建设,
光是后来为新中国电子工业,
做出开创贡献的专家学者,
他一个人就招揽回来了几十个。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他和那群热血的人们,
要在战争的废墟之上,
描绘出宏伟的明天。
那个激荡人心的年代,
他们一无所有,他们一穷二白,
可是为了子子孙孙,
为了整个中国,
他们要背负起这千斤的重荷,
他们要点燃这崛起的熊熊烈火!
这豪情万丈的誓言,
毕德显后来是真的做到了。
美国曾流行过一句话:
为我们终结二战的是原子弹,
而帮助我们赢得战争的是雷达。
不言而喻,谁掌握了雷达,
谁的武器就拥有了“千里眼”。
毕德显曾去过制造雷达的基地参观,
美国人有话在先:
不得拍照,不得记录,
他们小瞧了他,
他记住了每一处细小的碎片,
回去再一点点拼凑起来,
这些,
成为了中国雷达诞生发展的星星火种。
50年前,
中国没有一本关于雷达的教材,
毕德显翻译出版了第一本天线专著,
将14门雷达专业课程编写完毕,
一本《电磁场理论》,
至今还是经典教材。
大家领教了他的厉害,
两院院士王越说:
“毕老没有开不了的课,
没有解答不了的问题,
这个印象在那个时候就形成了,
大家都以能听他一堂课为享受。”
平地起惊雷,50年后谈起这段时光,
有人用了“伟大”一词:
“毕德显进入军校,
这是我军军事史上一个伟大事件,
他带来的不仅是正规大学的办学模式,
最主要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
他为新中国创立第一个雷达工程专业,
他为新中国培养出第一批国防高材生,
被誉为我国雷达“裁判长”的保铮教授,
就是毕德显带出来的第一届毕业生,
北京理工大学的院士王越,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的院士张锡祥,
这些如今赫赫有名的领军人物,
也都是他的弟子。
他影响的是整个国家的雷达工程,
中国雷达工程体系奠基人,
仅此一事,足能千古留名。
1956年,历史定格于一个镜头:
七八个年轻人,
正在争论着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如何给一门新兴学科确定中文名。
最后一长者一锤定音:信息论。
这就是科学界公认的,
全国第一个信息论研究小组,
长者正是毕德显,
我国最早的信息论研究专家。
上世纪70年代之后,
信息论发展日渐热火朝天,
尤其是现在,
数据、传输、密码等等都是信息交互,
站在这个全是信息的时代回望过去,
不得不为他70年前的高瞻远瞩感叹:
这是何等长远的目光。
世界信息论国外开始,
中国信息论由他启航。
而毕德显的伟大,
不单单在于一个雷达工程的创立,
也不在于抗美援朝的通信逆袭,
也不在于两弹背后立下的不世之功,
也不在于如今的桃李满天下,
那些学问和头衔也都不足以证明,
他的伟大在于,十年运动中,
面对妻子自杀儿子疯了家破人亡的情况,
他的精神没有被击垮。
他过得不好,
他被亏欠了太多太多,
可是一句“中国人需要他”,
毕德显就可以爬起再战。
1971年,
他投身卫星通信第一线,
80年代,
他提出要开设微机课,
1988年,
他八十岁高龄卸甲不归田,
带研究生,修改论文,
学生53万字的专著,
章章节节渗透他的心血。
1991年,
他这荡气回肠的人生即将走完,
癌症折磨得他连话都说不完整,
那昂贵的止疼药,他选择留给别人。
那年1月12日,毕老悄悄走了,
最后的遗愿是一切从简,不办悼念,
一辈子干的都是伟业,
一辈子都是一个“大人物”,
却一辈子不为人知,
仿佛,他从未来过这个世界。
毕德显(右)与吴健雄夫妇合影
天地写尽千秋笔,
英魂令人寸断肠。
面对毕德显的精神世界,
我们只能仰视遥望: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
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
青春之地球,
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斯人已逝,
他在逆境中迸发出的火焰,
绝不会烟消云散。
生前,他的名字不为人知。
身后,他的成就泽被人间!
今天,愿所有人能知道他的故事,
毕德显老先生一生高义,
他为祖国立下的赫赫功绩,
必将永远闪耀苍穹!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4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