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中国政府在日内瓦会议上极力争取,最终与美国达成了留学生去留自由的协议。
听闻这一消息的林兰英连忙收拾行囊,辞去了在美国的高薪工作,满心欢喜地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然而在候船室内,几个海关人员却无理地提出了“搜身”的要求,将林兰英在美国的所有积蓄扣押。
而林兰英不仅没有追究,反而松了一口气。
这是怎么回事呢?海关人员为何要搜身?为什么积蓄被抢光的林兰英选择了不追究呢?
“东方才女”
1948年,林兰英前往美国学习数学。很快,她发现美国研发出的锗单晶能为他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如果中国也有这项技术,国家的经济情况应该好转很多。抱着这样的想法,林兰英转头便跟学校申请去学物理。
只花了一年时间,林兰英便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取得了硕士学位,并在1955年取得了博士学位。她的才能被老师们大加赞扬,有一位老师逢人便介绍她是“东方才女”。
博士毕业后,林兰英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国。但这时在物理届崭露头角的林兰英遭到了美国的限制。
无奈之下,林兰英只好在老师的介绍下,前往研究半导体的索菲尼亚公司就职。对于林兰英的到来,公司十分重视,一年内三次为她升职加薪。
甚至还有许多其他半导体公司私下联系她,许诺给她更高的薪资,想要将她从索菲尼亚公司挖走。
然而,林兰英对于未来的规划始终没有变——她想回国。所以各种公司的邀请函都被她回绝了。
1956年,在中美两国最新的政策中,留学生有权回到各自的国家。这一消息传出来后,在美国读博的林兰英很快接到了家人的来信。
得知可以回家,林兰英十分兴奋。读着信的她仿佛已经想到了家人们的音容笑貌。于是便立刻收拾了行李,准备踏上回家的旅途。
她迫不及待地向索菲尼亚公司提交了离职信。
公司还想挽留她,劝说她回国就意味着要抛弃在美国所获得的一切成就,包括她高薪的工作和经营了八年的朋友圈。
对此,林兰英一笑置之。正如她早年坚定要学习一样,她要回国的念头也不会动摇。
面对同事们的不舍,林兰英甚至还反过来劝说他们,邀请同事与她一道回到新中国,并且保证有她在,中国一定不会亏待他们。
这时已近年关,美国的朋友劝她过完节再走,但林兰英归家心切,朋友们的邀请被她一并拒绝了。
归途
但回家的过程远没有设想中的顺利。1957年的1月5日,林兰英拿着度洋的船票来到了美国的码头上。
再有两个时间就要启程了,林兰英激动地在候船室里等待。
她看向窗外,往日觉得十分常见的海鸥,此刻都成了旧金山海岸线上的一道风景。
然而,欣赏美景的心情却被一男一女的两个人给打断了。
“林兰英女士。”
听到有人叫她,林兰英连忙站起身来。只见他们穿着海关工作人员的衣服,表情看起来有些冷漠,“我们需要看一下您的行李。”
糟了!
听到这句话,林兰英的心里咯噔一跳,因为在她箱子里有一样十分要紧的东西,如果被发现,她很有可能被抓去坐牢。
箱子里的证件奖状和衣物被一一翻看,连拿给母亲治疗肺病的药瓶都被他们给找了出来。
这时,林兰英的紧张情绪达到了高潮,因为在这些药瓶中,有几个装着她这八年来的研究成果——400克的锗单晶和硅单晶材料。
这些单晶是制造半导体的重要材料,我国许多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些单晶。比如飞机上的红外光镜头,航天飞行器的大部分原件都需要这些晶体。
但长期以来,这些单晶的制造技术都被美、日等国家垄断。因此,国内对这些材料的研究十分匮乏。顺利地把这些单晶材料带回家,也就意味着我国航天技术将实现一步巨大的飞跃。
所以一定不能被发现!
李兰英抢先从药瓶里拿出几个,主动打开给工作人员看,“这些是给我母亲治疗肺病的药,十分昂贵,你们千万要小心,不要把药打碎了。”
尽管她紧张的手都在抖,工作人员也只当她是担心药物的安危,简单拆开两个看了一下,里面都是些紫红色的液体。
剩下的药瓶上缠满了保鲜膜,林兰英急忙解释道,是怕药液漏到行李箱里。这个解释很合理,检察人员便没有再起什么疑心。
林兰英松了一口气。除了担心他们把行李翻乱,就没有什么更多的顾虑了。
海关人员检查地很仔细,就连箱子里装的杂志都被他们一页一页地翻开,生怕她从美国带走前端的科研机密,但最终还是一无所获。
不过这些人显然不相信,林兰英这个中国的科研人员在回国的时候,会没有一点私心,于是他们又提出要进行搜身。
尽管林兰英十分抗拒,并不断地提出他们这是在侵犯自己的隐私,但还是逃不过工作人员的强制搜查。
最后,一个女职员从她口袋里摸出了一个信封,里面装着6800美元的支票。这是她这几年来缩衣减食攒下来的钱,几乎是林兰英在美国八年来的全部积蓄了。
“抱歉林女士,您无权将美国的支票带到中国。”
不知是因为没有搜到任何东西而感到恼火,还是因为上级交代过不要让林兰英轻易地回国,海关人员无理地将信封揣进了口袋里。
“不可以,这些都是我合法的劳动所得。”
林兰英这些年在美国不仅有博士头衔,还在单位里担任高级工程师。她时常在信里说,自己在美国过得很好,待遇也不错,请家人务必不要担心她。
可如果自己空手回国,该如何向家人和病重的母亲交代呢?
看她着急,美国的海关人员暗自窃喜,如果他们能将这个高科技人才留在美国,一定是大功一件。
于是,他们类似于威胁般说道,“林博士,如果你肯留在美国,这些钱,我们一定如数奉还。”
眼看开船的时间就要到了,林兰英知道不能再与他们纠缠下去了。好在要交给国家的材料保住了,这些钱不要也罢。
于是她从海关人员手里夺回自己的行李箱,头也不回地地从这些傲慢的工作人员身边走过。在轮船的汽笛声中,林兰英离开了这处待了八年的地方。
1月29日,轮船在香港码头上停下。刚下船就有人来接她前往北京,回到这片土地,到处都是熟悉的乡音,林兰英分外动容。
刚到北京,林兰英便把辛苦带来的锗单晶和硅单晶无偿捐献给了国家。
“不是为了钱”
与家人相处不久,林兰英便来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刚适应好中美时差,她便每天都花十二个小时待在实验室里,想要尽快为国家研制出单晶材料。
然而不到一周,林兰英便因急性腹膜炎住进了医院。周总理也得知了此事,他交代医院一定要不惜代价地治好林兰英。
这次患病并没有让林兰英增加自己的日常休息时间,反倒因为自己生病住院耽误了研究进程而自责,每天依旧加班加点地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量。
只用半年时间,林兰英便成功制造出了一根锗单晶。不久后,靠着这款锗单晶,中国造出了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
但这与美国的硅单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硅单晶不仅性能要优于锗单晶,用途也比它要更加广泛,是制作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的重要材料。
于是林兰英在国内的第二个科研目标便是成功制出硅单晶。
这一项目得到了国内各级部门的支持,但尽管如此,在原材料上还是有缺口。鉴于国内当时的科学条件,林兰英不得不先想办法提取制作硅单晶的原材料——氩气。
如同她在中学时连拿六个学期的年级第一,林兰英一如既往地优秀。在1958年国庆前不久,她的实验室里成功出现了一根硅单晶。
经过几年的改进,林兰英研制出的硅单晶在品质上几乎与美国的无异。凭借其卓越的品质,日本点名邀请它参加了东京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展会上,这项技术无疑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国内的科研条件十分艰苦。科研院分给林兰英的办公所只有不到15平米。其中桌子和柜子几乎把空间填满了,再加上六七个组员,出入都显得十分困难。
此外,林兰英的工资每月只有二百块钱,并且几十年来都是这个水准,比起在美国的薪水差了一大截。因此身边时常有人问她,会不会觉得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
林兰英只是淡淡一笑,然后缓缓地说,“如果我想赚钱,我当初就不会选择回国了。”
“中国太空材料之母”
几十年来,林兰英都没有忘却这份初心。硅单晶成功问世后,林兰英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的打算,她很快又有了新的研究课题。
林兰英称,科学要发展,掌握先进的材料很重要,她把材料研究称作是“先行官”。
1960年林兰英出任材料研究所的主任后,就提出了要研究国际上最热门的电路材料——砷化镓单晶。
但这一想法太超前,很多人认为十年、二十年以内中国的发展还用不到这种光电子元件,现在研究这个其实是在浪费时间。
但见识过美国技术垄断的林兰英深知,在技术上超前一步对于国家来说有多么重要,于是她坚持己见,向上级部门提出了立项申请。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科研院的研究人员们开始了对砷化镓单晶的研究。
但做“先行官”实属不易,各种研究材料都很稀缺,需要他们自己想办法提取。
但技术上的空缺让他们在提炼材料时,在操作上犯下不少错误,导致实验室的炉子经常爆炸,满屋子都是烟雾。
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把实验搬到户外进行。这一时期,国家各个方面都十分困难,老百姓想要吃饱饭都十分困难,更不用说再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科研器材了。
于是,林兰英便带领工作人员在附近随意捡了几块砖和木板,搭起简易的实验台。
冬天还好,虽然寒风瑟瑟,但炉子燃烧起来还有些温度。可到了夏天,炉子就会化身成“第二个太阳”,热得他们浑身起痱子。
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工作人员深知抱怨无用,只好加快科研的步伐。
两年后,国内第一颗砷化镓单晶问世了。更加令人振奋的是,它的品质达到了当时各国所有砷化镓中的最高水平。
但这时庆祝还是显得有些过早。虽然部分砷化镓单晶的品质很高,可成品率却很低,由于地心引力的缘故,砷化镓在提取过程中很容易被杂质污染。
60年代末,许多国家都有在外太空提取科研材料的先例。在寂静的太空中,提取出的材料纯度要比在地球上的高很多。
所以林兰英便想到把实验室搬到外太空。
为了确保实验能够在外太空顺利进行,林兰英提早在地面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1987年8月5日,卫星成功被火箭送入预定轨道,在距离地面900公里的太空中翱翔。
期间,林兰英和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紧张地等待,不知道砷化镓单晶会不会按照她们设想中那样出现。
直到当两块乌灰色的晶体被放到林兰英手中时,她悬着的心才重重地落地。人群为航天舱的顺利落地欢呼雀跃,而林兰英和实验室的同志们却围在一起忍不住落泪——半导体材料领域内40年来的难题被他们攻克了!
此后,年近七十的刘兰英便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人才的培养上。她给留学生们的谆谆教诲让人印象深刻,她说,不管是什么年代,你们作为华夏儿女,就要把你们的黄金时代用到建设祖国上来!
2003年,林兰英女士在北京离世。
她一生未婚,将所有精力投在了祖国的科研事业里。她在半导体领域内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因此被人尊称为“中国太空材料之母”。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7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