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我们并不陌生,根据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大学的发展历史也各不相同。很多大学作为国家最高等级的学府,往往都有着一个城市深深的烙印,比如戊戌新政的标志之一就是建立了京师大学堂,也是后来的北京大学。在城市与大学的发展过程也存在着先后的关系,比如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就是先有大学,再有国家的;从美国大学的城市发展及成长道路上,都存在着鲜明的历史印记。
殖民蛮荒地时期的美国大学
美国应该是一群清教徒组建起来的国家,在一群受到英王迫害的清教徒到达美国以后,整个北美还是蛮荒之地,这群殖民者不仅以此为基地开始了殖民贸易,还带来了自己所属国家的文化价值。为了传教和和经济利益,不同教派的殖民者每到一个地方就开始修建教堂和学校来传播宗教,学校成为了清教徒们传教和延续文明的最佳手段,当然早期的大学所教授的课程也大多数以神学为主。
为了培养属于本教派和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清教徒们先后创办建立了不少殖民地大学,当然,传教依然是当时大学的主要目的,同时为了节省费用,在创办大学的时候,土地和租金以及地理环境是他们必须考虑的因素。如1693年创办的威廉.玛丽学院是建立在英属殖民地的弗吉尼亚州的威廉斯堡,这里在当时仅仅只是个小地方;又如1636年创办的哈佛学院在波士顿的坎布里奇小镇上;再如1701年创办的耶鲁学院在纽黑文市,当时这里也只是一个小村庄;剩余的还有诸如拉特格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等都是在当时不起眼的小城镇上。也有诸如费城学院这种是建立在费城这样的大城市,但也并未在城市的中心建立。所以说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大学与城市的需求看起来是脱节的,两者之间没有太多的共同利益点,为了宗教需求,反而是在乡镇建立的大学比较多。
那么大学与城市之间无法存在利益联系又如何去理解呢?首先当时的北美虽然已经有大量的殖民者贸易,但北美社会整体上还处于农业社会为主。在这一时期所兴起的城市跟我们所理解的传统城市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他们大部分都位于大西洋沿岸的港口城市,而这些城市的建立的目的都是为了宗主国殖民贸易的经济掠夺和财产及人员管理而存在。这也意味着,这些因贸易存在的城市其实就是一个大号的“物流公司”;人员停留时间短暂、密集,也并非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发展中心。所以这种主要和宗主国产生贸易关联的城市大多数是因为经济效益而存在的,而宗教传播者选择以小城镇位主要传教点,并建立起学院就不足为奇了。但话说回来,虽然表面上殖民贸易和传教士建立的大学毫无干系,但总归也是因殖民而起,所以不管是大学还是城市,都摆脱不了被殖民的宿命。
独立战争时期的美国大学
在美国独立战争结束至19世纪初期,美国新建了很多大学,但这些大学同样很多都位于人烟稀少的边陲之地,只有少部分建立在了美国东海岸城市,如圣约翰学院和查尔斯顿学院。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美国刚刚取得国家独立,很多地区,特别是人烟稀少的地方由于远离政治和文化中心,对美国刚刚独立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还不清晰,需要强化美国本身的公民和国家意识,这样才有利于美国整体社会的稳定。所以,这一时期新兴建立的学院不仅有着培养人才的目的,更有着国家政治教育的目的,很明显,教育是培养和实现原有地区居民成为“美国公民”的最佳手段。而随着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始,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和西部边疆的开拓,各地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开始大增,也促使美国掀起了一股“学院运动”。
从美国大学的选址我们就能看出,美国大学一直有排斥城市的倾向,比如原本建立在巴尔的摩市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后来迁往了郊区,原本在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也于1872年迁移到了费城西部的土地上。在当时的美国大学的建校理念中,理想的校园在乡村而不是城市。
虽然美国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但是大学与城市的分离状态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而即便是以“学院运动”推进起来建立的学院,也同样区域性标志比较明显,除了很多本地区的人,其他地方的人几乎很少人知道。我们也可以发现,从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算起一直到内战结束,大学和城市都依照各自的轨迹进行发展,大学主力的发展方向依然在城镇;但是大学通过教育的方式而稳定边疆,并为乡镇经济提供发展和动力,这也是为国家稳定发展创造了积极的因素,间接的为城市发展提供保障。
南北战争结束后
南北战争结束语后,由于美国城市的扩张,由于城市工业化带来的大量人才的需求,大学为了顺应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潮流,也开始与城市进行积极的交往,比如开始设立更多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相关专业,而原来试图想逃离城市的大学也逐渐被城市所包围,并形成了种小城市为中心的“大学城”,并且地方政府开始通过财政支持的方式参与到大学的建设当中,大学逐渐成为了服务社会的职能型团体。
研究型大学的诞生打破了大学与城市的分离状态
在美国工业革命的发展不断强化之下,美国大学和美国的城市建设者都越来越发现,能够提供优秀学术创造力的大学,往往能给工业发展产生奇迹。1876年,美国创办了第一所研究型的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这所大学的建立不仅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树立了标杆和决定性作用,还打破了美国传统大学与城市在空间上的分离状态。以此为样本,美国新建立的一大批学校都部直接建立在了大城市的中心,比如芝加哥大学建立在芝加哥这所工业城市,美国大学建立在了首都华盛顿等等。
很明显,这部分大学都是为了满足城市工业化发展而建立的,不仅在地理位置和空间上逐步融入于大城市,而且大学也不再像以往一样只关注自身的传教使命,而逐步开始关注社会以及城市的发展。同时,字政府的支持下,美国大学开始在科研、经济以及文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城市之间不仅越来越密切,而且彼此之间再难独立存在。
城市大学的诞生
随着大学与城市相结合的这种方式不断的被认可,同时也为了满足不断发展的城市需要,很多地方开始出现由本地城市的政府财政出资建设的大学,或者由原有的私立大学转变为城市大学的情况,例如底特律和纽约分别建设的韦恩大学和亨特学院等等,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市级大学。
城市财政设立的大学当然是为本城市所服务的,他们与当地居民和政府的依赖关系更大,而政府是否能够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大学的建设决定了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有部分城市大学因为经费问题而难以为继逐步转为州立大学。
二战后的大学与城市
二战以后是美国大学与城市发展的另一个转折点。一方面由于由于大批退伍军人的返乡,刺激了美国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另外,部分退伍军人的入学也推动了美国大学教育从精英阶层迈向大众阶层。同时战后的美苏争霸格局也让美国政府开始加大财政拨款投入到高等教育中去。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黄金时期,1970年美国人口城镇化已经达到了百分之70以上,但随着城镇化的人口变大,围绕在大学周围的社会问题也逐渐增加。比如美国为了改善城市中下层居民的住房问题,开始了一场治理城市中心的运动。而由于当时的大学周围有着一定数量的贫民窟,为了缓解大学的周边环境和发展空间,还通过了一项专门的拆迁补助法案。
而在这个法案当中,大学通过拆迁计划,获得了美国政府的大量财政补偿和廉价土地,这也使得大学和周边复杂的社区环境产生了敌对状态,美国政府原本设想的城市治理问题在遇到大学的时候成为了尴尬的所在,并且加剧了诸如种族问题和城市离心化等问题。由于问题迫在眉睫,大学也开始主动寻求解决方案,此后大学开始主动向城市贫穷人口提供教育,缓和社区矛盾,和政府共同参与城市规划和建设,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大学和城市出现的新危机。
都市大学和科技园区
在美国科技革命的迅速推动下,美国开始逐步由工业经济转变成为知识经济,而高等教育则是知识经济的摇篮。于此同时美国城市发展中所演变出来的社会矛盾也越来越明显,比如大城市中出现的青少年犯罪活动,种族主义、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从90年代开始,大学与城市的融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都市大学”的概念开始产生,应该说都市大学介于研究型大学和社区大学之间,它既不封闭也不像社区学院那样缺少学术性,都市大学是一种和所在区域产生共生关系,并且与周边环境互相融合,互相合作并具备服务型倾向的大学。
同时在这种都市大学的发展之下,也衍生出与大学融合的“科技园区”,例如加州理工大学附近的航空街,斯坦福大学附近的硅谷等等,这种以科技园区和研究中心相结合的方式来推动整个都市进行成长和发展。在大学主动参与城市深度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还提高了学校和当地的声誉,并且以此为基点不断的吸引到相关的投资和技术产业链,在如此往复循环之下,城市和大学都得到了良性的成长。
结束语
应该说美国大学与城市的变迁史全世界的都是罕见和少有的,这和美国独特的国家发展方式有关,其中的经历和发展成果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美国的历史虽然短,但它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实力依然冠绝全球,大学校园可以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助推器,并为美国高新产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其实美国的城市是美国文化中的深深烙印,不仅仅是大学见证了美国城市的发展,在这种文化发展之下会衍生到多个其他领域,如美国的NBA篮球队都是以城市为基础进行的发展,在NBA球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很多城市文化的遗迹,他们也是美国城市文化的见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7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