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和清华》作为我国的两所顶尖学府,每年都向国家输送大量的人才。然而,这些人才中真正能够留在国内的却寥寥无几。调查显示,2019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出国留学比例为15.3%。在这些留学生中,81%的人选择留在美国,不再回国。仅硅谷就有2万多名清华学子。
为什么我国名校清华大学有那么多留学生,最后还是选择留在美国?对于这背后的原因,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总结为四个字:知足常乐。施一公认为,当代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知足常乐,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选择留在美国。
清华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旅游与美学办公室。从名字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清华大学的前身是一家专门在美国留学的办公室。1911年更名为清华学堂,同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正式开学。
其实,清华大学的成立也和《辛丑条约》息息相关。众所周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清政府被迫签署《辛丑条约》,欠下9亿多两白银赔款。后来美国愿意放弃一部分赔款,但这笔赔款用于开办学校,开办学校的学生可以直接到美国读书。
很多聪明人都看出来了,美国人此举的目的就是要控制中国的人才,从而控制中国的发展。然而,此举却是光明正大的阴谋,防不胜防。清华大学自建校以来,也确实有不少留学生。
只是上个世纪的留学生,家国情怀太强了。他们出国不是为了过好日子,而是为了学习先进的技术,以便带回祖国,让祖国更快地发展。只是现在,清华的学子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热血沸腾,秉承师洋制洋的精神,而是想着如何活得更好,如何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
这种人也被称为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可能不会做有损于祖国的事情,但同时又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关于留学是否回国的争论就很多。诚然,国内外专家学者和高科技人才的待遇存在一定差距,但真正的爱国者不会在意这些差异。
著名的两弹英雄钱学森,在研制出原子弹后,只得到了10块钱的奖励。其实当时国家给了1万元的奖金,但是钱学森认为原子弹的研发是全体科研人员的努力,他不能独享奖金,所以把奖金平分给每位科研人员,每人奖金10元,钱学森也不例外。
希望每个人都是钱学森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有钱学森的精神。俗话说“人不为己害命”,为自己寻求善治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关注自身待遇的同时,最好也想到个人之上还有国家和民族。
当然,这样的结果不仅仅是留学生造成的,也与国内的学术环境有关。比如数学天才许晨阳,留学回国教书6年,最后一怒之下出国。临走前,他留下了三句话:
1。学术造假严重,造假成本太低。
2。学风浮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发财,为了出名,甚至为了升职。
3。以资排辈现象严重。大牛把时间花在如何使用资金上,青年学者把时间花在申请资金上。
这三种现象在我国学术界确实很普遍。或许这也是很多留学生毕业后留在美国不回国的原因。俗话说:“有德无才惜才,有德无才容才,无德无才嫉才,无德无才毁才”。无德无才之人,或者无德无才之人充斥在学术界,注定留不住高科技人才。或许这才是人们应该反思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8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