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春燕呢喃,凌云街道社区学校近日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学员。说着不同的语言,他们是华东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习中文的留学生。这次受邀来到社区,边走边学,他们体验了一次特别的行走课堂。
2010年联合国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确立为中文日,纪念传说中仓颉造字的贡献。有了文字,经典得以传承,文脉得以延续,因此,汉字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些汉字怎么读”?
这次特殊的课程先从社区学校刘校长的提问开始,把留学生们带入了神奇的汉字课堂。汉字经历了龟甲、竹简、帛和纸张等不同书写材料的变化,通过印刷得以广泛传播,因此,在“知”汉字的基础上,社区学校安排了造纸和印刷两种和汉字相关的极富特色的“行”的活动。
同学们来到校园东北角的古法造纸基地,只见一平米见方的木池里,略显发白的清水中漂浮着棉状的丝絮。“这是构树皮的纤维”,社区学校大周老师告诉同学们,蒸煮后的构树皮原材料是专门从贵州运过来的,随后加水打成浆,“再加入起粘合剂作用的仙人掌汁,搅拌上千次使之更纤细均匀才能成为造纸原料。”水里捞起的纸膜上洒上金粉,一幅美丽的作品就完成了。
饾版印刷是一种传统的木刻印刷技术,它是一种通过将图案雕刻在木板上,用绢布沾着油墨印到纸张上的印刷技术。结合造纸过程,课程教师从汉字“纸”的偏旁和植物的关系谈起,体会中国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造字理据。通过体验式学习,同学们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除了造字,印刷术的体验也让他们大呼惊奇。缅甸学生胡扬说:“从前我只知道活字印刷,却从来没听说过饾版印刷。”听了杨老师的讲解,她才弄明白。
此次活动使凌云街道引进的古法造纸实现了国际化传播,让中国的非遗不出国门就扩大了覆盖范围,开辟了高校美育教育的“第二课堂”。街道把传统文化和时尚相结合创新性地加以推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了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此次活动深入社区,还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本地文化、近距离地接触社区居民,增加了对中国的理解。推开社区学校一间间上课的教室,能看到留学生们和老人们一起学习,动静结合,内容丰富。
马来西亚学生许洲凯说:“我觉得社区养老对老人们来说特别重要,老年学校的存在解决了老人们的一些问题。”
法国学生王轩则认为,这所社区学校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交场所,也有利于保持健康的社会联系。
此次活动是华东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和凌云街道社区学校合作,共同讲好中国汉字故事,增强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有益尝试,既是《专业汉语》《理解当代中国》等课程向课外的延伸,又有助于理解“人民至上”,开辟了关于老龄社会的社会实践探索的第二课堂。
文稿:凌云街道
编辑:叶芳芳
校对:耿洁玉
审校:韦丽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删文请联系管理员。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blerks.com/9281.html